第306章 一代枭雄(10/12)
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在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心雕龙时序》)。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邺下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曹*着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志》考证,有《魏武帝集》0卷录1卷、《兵书》1卷等十余种,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孙子注》。明代张溥辑散见诗、等145篇为《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于张溥辑本。1959年,中华书局据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补充,增入《孙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纪》、《曹*年表》等,重新排印为《曹*集》。
书法后人称曹*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家,武双全、艺兼亥之人。而曹*是一代书法家却鲜为人知,这主要是曹*传世的书法作品较少的缘故。历史上见过曹*书法作品的人,无不赞其书作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笔墨雄浑,雄逸绝论。”之大美。
西晋学家张华在《博物志》中称:“汉世,安平崔瑗、瑗子、弘农张芝、芝弟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之。”
南朝的书法评论家梁瘐肩在其《书品》中,把古代名人的书法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作上、中、下,共九品;他把曹*的书法作品列入中中之品。唐代书法家兼评论家张玉灌,按历代书法家的艺术成就,把它们划分为神、妙、能三类:杰立特出者为神,运用精美者为妙,离俗不谬者为能;他在书法评论专着《书断》中称曹*的书法作品为妙品。由此看来,曹*的书法作品虽不能列为神品、上品,但在全国名书法家中是数得着的。
史书记载,曹*青少年时“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博览群书,特好兵法”,除读书习武外,特喜“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大有游侠气质、风范;而从未提及他是如何关在房中习练书法的。曹*何时练的书法呢?曹*二十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