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一代枭雄(11/12)

被举为孝廉,入朝为郎;后来当洛阳北部尉,迁顿丘县令一年,既因从妹夫宋奇事,被“从坐免官”解职回家。虽回亳后“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但不久,朝庭又以其“能明古学”,复征拜他为议郎,当骑都尉、济南国相……三十五岁开始“兴义兵,诛暴乱”,直到六十六岁去世的三十一年间,他为使中国实现统一,结束全国混战、动荡的局面,安定秩序、恢复生产,不是南征北战,就是为稳定复杂动乱的政局,把大量精力用在治理国家和应付险恶的明争暗斗上。作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倍感时间的宝贵,经常发出:“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的感叹。曹*习练书法的机会是极少的。有书,曹*喜读贴、擅观摩。有一定道理。有史料记载,他除常与当时出名的书法家:钟繇、梁鹄、邯郸淳、韦诞、孙子荆等人切磋书艺外,还特把喜爱的秘书令梁鹄的字挂在帐中,细细揣摩、欣赏;有时夜间睡不着,便起来慢慢品位、琢磨钉满墙的梁鹄的字。不仅如此,魏宫的牌匾他都让梁鹄写,可以仰俯皆是。他与梁鹄之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梁鹄倾其一生至力于书法事业,当曹*得知梁为借读大书法家蔡邕留给韦诞的一部论笔法的专着遭拒后,便又气又恨,呕血不止时,他遂将自己专用的五灵丹拿给梁鹄服用。

曹*虽善书,大概因忙于战事、政事,没有机会写吧,所以他流传于世的墨迹很少。

宋郑樵在所着《通志.金石略》中,仅收录曹*书写的一篇《大飨碑》;明杨慎在《丹铅总录》中,也只是到元朝时还有曹*书写的《贺捷表》;清叶奕苞在《金石录》中,曹*在武昌“黄鹤楼”侧曾写有特大、凛凛有生气、正书的“涌月台”三字。现留存于世的只有两个字了,即曹*在征汉中时,写在石门南褒河一块大石上的“衮雪”二字,现已迁入汉中博物馆内[4]。亳州《曹*地下运兵道》处所见到的“衮雪”二字,系依拓本刻写;上边两个隶书字落款“魏王”,因系直题,又模糊不清,乃后人仿题的。

成事条件曹*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队,是曹*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曹*的谋士毛就向曹*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从此,曹*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政治上的一大成功。曹*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采纳部下枣只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