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一代枭雄(9/12)

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孙权在太子废立上的胡来更是把群臣弄得四分五裂无所适从,已经成了笑柄了。

军事汉末三国的军事家首推曹*。曹*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着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

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一次在行军途中,曹*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也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

在用兵方面,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斗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战术,谲敌致胜,转弱为强。他确实是一个极为杰出的军事家。李靖的《李卫公问对》[9]、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等着作都赞誉曹*的行军用兵。

在御将方面,曹*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曹*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40]。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将青、徐二州托付于霸,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降将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41]化曹*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就注意对图书的保护和收求。建安五年(200)他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任魏武帝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还请蔡邕之女蔡姬讲其藏书之事,蔡姬“缮书送之,无遗误”。由于他重视国家的化建设,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42]曹*对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也很有特点。

曹*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