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洛阳(2/3)

对于拱卫洛阳城非常重要。西面北面的防线用来对付突厥人,在东面的开封襄城一线,则防卫长期以来与大隋为敌的山东叛乱分子。防线筑好,营建东京洛阳的工作也可以开始。炀帝在诏书中要求: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菲食将贻于后世。有司明为条格,称朕意焉。负责营建的是担任营作大监的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和担任营作副监的将作大匠宇文恺。

“始建东都,以尚书令杨素为营作大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杨素代表朝廷负总责,杨达是前任的工部尚书,建筑师则是宇文恺。宇文恺是隋朝的天才皇家建筑师,堪比希特勒手下的阿尔伯特?施佩尔,文帝时的仁寿宫就是他的得意之作。宇文恺对嘴上说“务从节俭”的炀帝心里的想法非常清楚,因为即使是真正倡导节约的文帝也不免被富丽堂皇之极的宫殿所倾倒,而放弃其一贯主张,更不要说这个伪装节俭的新皇帝。仅仅十个月,一座新城就建造完成,其“制度穷极”,令炀帝“大悦之”。

其中修建洛阳乾元殿的情形,在《贞观政要》卷2中,张玄素描绘说:隋室初造此殿,楹栋宏壮,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江西)采来,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毂,皆以生铁为之,中间若用木轮,动即火出。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则余费又过倍于此。此时完成的洛阳城,还只是行政用途。随后,炀帝的个人宫殿也开始动工。

其宫殿的规模之惊人远非现在所见之宫殿能比拟,显仁宫“周围数百里”。西苑“周二百里”。又于皁涧营显仁宫。苑囿连接。北至新安,南及飞山,西至渑池,周围数百里。西苑,名曰芳华苑。《资治通鉴?隋纪四》记载了西苑的神仙世界:五月,筑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馀里;为方丈、蓬莱、瀛洲诸山。高出水百馀尺,台观宫殿,罗络山上,向背如神。北有龙鳞渠,萦纡注海内。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堂殿楼观,穷极华丽。宫树秋冬凋落,则剪彩为华叶。缀于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沼内亦剪彩为荷芰菱芡,乘舆游幸,则去冰而布之。十六院竞以淆羞精丽相高,求市恩宠。上好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作《清夜游曲》,于马上奏之。

在洛阳城,每一座宫殿都是一座城市。洛阳城是城市的城市,万城之城。帝国中心洛阳不是凭空建造起来的,洛阳城本身并不处在一个物产富庶的区域,就连长安,到了唐朝时,供应都是捉襟见肘。“(唐都长安)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在隋朝时的洛阳更是如此。《隋书?食货志》就说:“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修建乾元殿的大木是从江西采来,修建显仁宫时,“课天下诸州,各贡草木花果、奇禽异兽于其中。”《资治通鉴?隋纪四》载:“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之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

全国的物产于是如同浴缸里拔了塞子的水一般迅速向洛阳倾泄下去,洛阳城,成了整个国家财富的集散地。物产聚集,更需人气。炀帝“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隋书?食货志》为“徙洛州郭内人及天下诸州富商大贾数万家以实之”。除此之外,还从各地调集工匠充实洛阳,“江南诸州,科上户分房入东都住,名为部京户,六千余家。”《大业杂记》载:“江北诸郡送工艺户陪东都,三千余家,于建阳门东道北十二坊,北临洛水,给艺户居住。”一时洛阳富商聚集,冠盖如云,百业俱兴,热闹非凡。把豪族、富商迁到洛阳,韩国磐在《隋唐五代史纲》中认为目的在于“削弱地方豪族势力”,其实史家们是夸大了豪族的势力。如果炀帝敌视豪族、富商,也不应该迁到自己身边;如果真要削弱他们的势力,采取其他办法更好。把豪族、富商迁到洛阳的目的只是为了繁荣洛阳城。按超豪华的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