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富国之策(1/2)

1058年到1062年是宝德朝廷的改革年,这四年间全国共收回被强占的官田2亿亩,退还民间工坊3万多户,税收增加了5000万两白银,经济发展有所恢复,社会矛盾逐渐缓和,可谓改革成果巨大。

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果是由于得到了宝德帝的支持,这也表明宝德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但是1062年的中秋宫宴却让宝德看到了反抗势力的强大。

事后宝德是这样想的“他们既然能在文丞相的酒中下毒,那么也能在朕的酒中下毒,表叔曾教训过朕,为君者绝不能参与大臣间的争斗,朕怎么忘记了,虽然沉疾不除必然危及社稷,但是操之过急马上就会天下大乱”

想到这里,宝德果断放弃了文彦博,但是为了不给清流们以口实,宝德让清流领袖包拯也参与了文彦博案,后来边寅一伙对宝德使美人计,宝德便将计就计让边寅来承担戕害忠良的恶名。

这一切安国公周兰都看在眼里,看到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大侄子在政治上日益老辣,周兰心中乐开了花,1077年安国公周兰含笑九泉,宝德为表叔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并追封为安国郡王,安国公世子周万合袭封安国公(按隋朝法度,公爵世子应该封为侯爵,此后每代降一级,宝德追封表叔为郡王,这样世子就能封为公爵,既办了事也没有坏国家的法度,这件事也体现了宝德的政治手腕)。

宝德皇帝虽然终止了改革,但是他并不是一个昏君,他把司马光调到礼部任相卿主管博学士科的考试,虽然杨成林、边寅把官场弄的乌烟瘴气,但是国家取士制度并没有受影响,新鲜血液不断涌入,宝德一边为后世的改革积攒力量,一边享受现世的尊荣。

对于宝德学会的研究工作宝德也很上心,他多次派司马光去岳麓书院督学,虽然宝德学会的教授对皇帝有诸多不满,但是司马光毕竟是该管的大上司,又因为编修资治通鉴的关系与岳麓书院交往密切,所以宝德学会的研究成果司马光可以第一时间知道。

宝德对征服世界的兴趣不大,他比较关心如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宝德学会没有让他失望。

王安石认为,富国是强兵的基础,强兵是富国的保障,没有富庶的国力,再强大的军队也会走向没落,可是如果没有强大的武装,国之富庶也很难长保,所以富国强兵是连在一起的。

宝德学会的富国之策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兴修农田水利,除了兴修水利工程还要对已有工程进行保养维护,只有水利兴农业才能兴旺,而农业是一切的根基。

第二、废除官田制,征收土地税,农业税改由现金征缴(以前交的是粮食绸缎)。宝德学会认为,以官田制为基础的租调制已经过时,且根本没有操作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租调制必然瓦解,强制恢复一个看起来很美得东西不如设计一个更实用的体制,这个体制就是土地税制度,按照地主拥有的田地收税,田多的多交,田少的少交,没田的不交。这一政策比我们这个时空早了。

可是这样一来就会产生大量失地农民,他们的生计又该怎样解决那。宝德学会的建议是在各城郭设置义仓,平时救济贫民,战时可以作为补充军粮。当然也不能养懒人,接受救济的贫民需要按能力的大小参加城郭的公益劳动,不能参加劳动的贫民可以享受免费救济,各衙署不能只挑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应救不救将被问责。

可是政府救济只能用来救急却不是长远之计,这样就涉及到了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当时,重商主义已施行了100多年,正处于手工工场向工场手工的转折阶段,工场需要大量的工人,失地农民正好可以补充这方面的不足。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需要五大要素,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工业技术和市场。宝德学会的土地政策客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