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一战的遗产 下(1/3)

1017年隋太宗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丞相郭燕因为反战而被罢相,其后又有户部相卿左遇道、参知政事邱励等高级阁僚因为反战而被罢免,老皇帝的倒行逆施让敢言的正直之士远离朝堂,与此同时隋太宗任命了一系列像丞相冉敏这样的“听话”臣子,朝廷渐渐成了一言堂,而这股风气也影响了前方的将领,远征军元帅周平就被吓破了胆从此不敢越雷池一步。

隋太宗为何一反常态独断专行,后世学者在研究了起居档后找到了答案。

老年的太宗一直忌惮辽王耶律承麟,又不时幻象承麟就是自己的儿子,但是更多的是惧怕,他害怕后世天子无法抵抗耶律承麟的侵略,随着辽王耶律承麟的不断作大自己的不断老去,隋太宗的恐惧与日俱增,于是就有了痛揍太子的事情,后来辽王称帝,隋太宗抛弃了最后一丝幻想终于看清了耶律承麟的野心

“即使我不打他他也会来打我,等我死了他肯定会来”

于是隋太宗下定决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一定要灭掉耶律承麟

“即使70万大军拼光了,只要能杀死他就行了”

可是辽国君臣识破了隋太宗的战略意图,一心等他死。在这场生死竞赛中,隋太宗渐渐感到体力不支,直到1019年7月隋太宗已病卧不起,他知道自己败了,败给了老天爷,于是他只希望能够多杀一些敌军精锐,可是周平连这个要求都没做到,所以只能退兵,这时他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黄继、杨缃这两个年轻人身上

他本来想撤掉周平直接任命杨缃为元帅,可是考虑到临阵换将的风险没有这么做,在他的最后一道旨意中黄继、杨缃都被封为元帅,可是这样的任命却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黄、杨二人由谁为主,这就埋下了隐患。

此后,隋辽达成和议,杨缃留下处理退军后的事,黄继觉得自己也有这样的资格,野心勃勃从社会底层浴血奋战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了现在的地位,黄继很看不起燕王杨缃,再加上黄继赖以生存的乌府军被安排到撤退的最后序列,黄继认为杨缃是故意削弱他的实力,于是抢先撤离,隋军后撤的次序顿时被打乱,杨缃只得带领疲惫的龙骑军压阵,可是龙骑兵的军力有限没有足够的力量组织平民后撤,辽帝国为恢复国力又强行掳掠中华移民,两军互不想让,在一战结束后又爆发了隋军与辽军争夺百姓的战争

隋军以寡敌众每每处于下风,但是隋军将士还是尽可能多的撤出了中华百姓,为此许多将士浴血沙场成为战后英魂,例如玄武军正将杨延辉为掩护百姓撤退孤军抗敌一个月,最后耗尽给养冻饿而死,辽军感慨其忠勇准备厚葬立碑

杨缃认为杨将军的英魂绝不能留在异域,于是派遣一支龙骑突袭辽军大营寻回了杨将军的尸首,这支龙骑军有一个清秀的少年骑兵叫狄青,刚满12岁,狄青虽然年幼却练成了精准箭法,在突袭行动中立下大功,杨缃破格任命他为都卫(从四品),在隋帝国的历史上只有魏国公王彦章12岁做到了都卫,于是狄青赢得了“小铁枪”的诨号。当时杨缃的长子杨廉已送回北平燕王府,杨缃甚是喜爱狄青就认狄青为义子。

随着杨延辉的牺牲,天波杨家7将已去其4,剩下老五杨延德、老六杨延昭、老七杨延嗣,这三人供职于武成军、虎卫军、玄武军,因为所在部队没有参加一战而幸免。战后这兄弟三人纷纷要求调往西部边疆作战,隋帝本有爱护之意,杨延昭上书说“天波府自有后人,老令公没有怕死的儿子”,杨延昭说的后人除了众多的子侄还特指他的儿子杨宗保,当时杨宗保刚刚考中武科进入龙翼军服役。

隋帝深受感动,同意了杨家三兄弟的请求,不久三兄弟随同新编练的龙骑军踏上了驻守边疆的道路。

大隋在一战中损失了近20万精锐,其中玄武军折损近8万,青龙军的减员也超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