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欲盖弥彰(二)(1/2)

太极殿。一批候官齐聚,整装待发。所谓候官,是相对常驻官员而言的。各州郡的刺史太守,为官一任,常驻自己的管辖区域。候官则是朝廷临时选派的官员,到各地明察暗访。就像后代的巡查,稽查之类吧。

拓跋弘自挨过训斥之后,精神委顿,面对群臣,竟先掉下架子,话带有乞求的味儿。

“……盗贼之祸尚在萌芽,让百姓温饱反乱自熄。你们下去调查时,告诉那些郡吏县宰。家里已有成千上万的金银财宝,足够自己花天酒地,甚至子孙也不为生计担忧,何不对老百姓少剥一层皮,让百姓活下去,你们也能舒服为官,安享太平。没有百姓,你们吃什么,喝什么,做谁的官?”

太华殿。虽然隐退放权,让皇上亲政,太后还是放心不下。她又把几个内阁重臣高允、贾秀、高闾、拓跋丕等召回太华殿,商议政事。

太后忧心地:“自古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贪污揽财枉法——恶人之本性,严法酷刑尚不能阻止,如单凭几句掉架儿的乞求话,还不如一阵风!”

高允赞同:“太后所言极是。他们照样收刮民脂民膏。到各地任职的郡吏县宰,去时单马独鞭,回来金银满车。每当吏宰们离任时,百姓坐在山上骂。”

高闾忧心地:“我大魏现仍实行九品混通制,不论政绩好坏,任期一律六年。他们没有俸禄,原来靠打仗时抢掠为生,以按军功赏赐为主。自成帝继位后,官吏们的财源就只靠贪污了。”

贾秀补充:“正是他们的‘州牧吃州,县宰吃县’。”

拓跋丕一话就是打嗓门:“不错,他们全靠到辖地搜刮老百姓,横征暴敛。”

高闾:“自太武皇帝始,每州每县,均有牧宰三人,鲜卑族一人,汉族一人,其他如匈奴、羌、氐、曷族一人。三个牧宰政事相互推诿,利益争相掠夺。”

太后叹道:“这老百姓如何承受得起?真是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吃。当初我夫君也采取过不少措施,皆是治治皮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各位爱卿想想办法。”

众臣沉默。

太后悠悠道:“我翻过汉人大批经典,也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君臣共同寻找吧!”

众臣:是。

“可相州之事必须急办。相州起事,皆因刺史贪污,横征暴敛所起,必须查明严惩。靠皇上派的候官是办不了大事的。请爱卿为本后推荐清正干练之臣,堪能委以大任者。”

高允想了一会:“臣手下有一干练之人,姓韩名钧,山东琅峫人。曾做过半任县宰,因抵抗郡守的横征暴敛而被革职。现在我衙内任一幕僚,臣看他嫉恶如仇,足智多谋,并不被朝臣所认识——太后可亲自审查一下。”

太后:好,明日命他速来见我——就在前殿的书房吧。

第二天,前殿的书房,就是当时太后称制时上朝的休息室。太后进来时,韩钧已在门外等候。符承祖宣韩钧进来,行礼后,太后仔细观察,这韩钧,三十来岁,正值英年,身材雄伟,面容黝黑,有一股凛然正气。

太后询问一些基本情况后,便单刀直入:“本后拟委任你一条重要使命,你可敢否?”

韩钧:“太后,恕臣直言,在草民面前,没有不敢之事,只是——

太后追问:“只是什么?”

“一是要为国为民;二是要太后支持。”

太后:“好!这是密旨,你先看看,敢不敢受命?”

韩钧接过符承祖转来的密旨,仔细看过后,跪倒:“微臣接旨!我与贪官势同水火,一定不负太后重托。”

“好!本后再赐你一把宝剑,到相州便宜行事,调查清楚,获得确凿证据,可立即将其捉拿归案,如若反抗,也可先斩后奏。”

韩钧:“谢太后重托,微臣肝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