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琅琊诸葛氏(2/5)
武装力量不会少于十万。你甭理它战斗力如何,哪怕张燕只率三五万人出黑山南下,胜负也就没有悬念了。
“袁军渡河,就在这几日了。”高顺黝黑的脸上看不出来什么表情,但语气之沉重令人侧目,袁绍的兵力,比他想像中的更多。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广派他坐镇黎阳,那就不容有失。他会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不让袁军兵临邺城。
这也是为什么黎阳城里屯积了四个月的军粮,这也是为什么高顺临行前告诉自己的妻子,好好把他们的儿子养大。
除非袁军撤退,否则,他已经作好了与黎阳共存亡的准备。
大河对岸,那艘巨大的楼船甲板上,设了一副舒适的软塌。大司马,骠骑将军,一身锦衣华服的袁绍袁本初就坐在上头,面前的案上摆着时鲜的瓜果。
袁本初并不是一个穷奢极侈的人,但他毕竟出身在袁家,你不能要求他如同朱广那样“艰苦朴素”。
身着戎装的高干在船头冲舅舅喊道:“大司马,对岸有人窥视我军容!”
“哪呢?”袁绍一边问着,一边懒懒地起身。来到船头,展目一眺,果见对岸滩头有十余骑在远远地观望。
“从此处到对岸,有多远?”袁绍问话间用一把精致的小刀片下一块蜜桃,送进嘴里。
高元才望了片刻:“少说也有将近三百步。”
袁绍听罢,转头唤了一声:“元伯。”
一将应声上前,三十上下光景,因为天气热,他上身就罩了一件铁甲,光着膀子。姓高名览,字元伯。原是河北人,天子驾移河南时他追随袁绍,因臂力过人,骁勇善搏受到袁绍青睐。
“大司马。”高览上前抱拳一揖,两条膀子上那铁疙瘩一般的肌肉高高鼓起。
“看到没有,将近三百步距离,放一箭?”袁绍拿小刀一指。
三百步的距离,弓箭肯定是没有办法射到的,高览略看两眼,即领下命来。把腰间佩刀解下递给旁边士兵,几个大步就窜到船头那张巨弩跟前。
汉弩分为很多种,有单兵使用的臂弩,蹶张弩,也有多人协作使用的**弩。高览面前这张就是后者。
他向北岸瞄了几眼,便伸出两条小柱般的臂膀,铁耙一般的手握住弓弦,一声闷哼,弦已上机。左右莫不惊骇,军中大力者不在少数,但仅靠臂力就能开强弩的,恐怕还没有。
有士兵将一条四尺多长的大弩箭放入箭槽,然后所有人便等着看好戏。
但见高览半跪在甲板上,略一瞄准,弦响箭发,声如霹雳!
无数双眼睛目送着那支巨箭窜起,可休想追寻它的轨迹,只因速度太快!
另一头,高顺刚要命令回城,突然一人大喊道:“当心!”
其他人还没来得及反应,只听一声异响,受惊的战马或人立,或窜开,嘶鸣不止。一名军侯控制不住坐骑,生生摔下地去。
十余人定睛一看,一杆弩箭没入河滩半箭之多!这幸好是没有命中人或马,否则的话,直接钉死在当场!
“回城!”
南岸,楼船甲板上,欢声如雷。望着“落荒而逃”的敌人,袁绍满意地笑了。回头时,突然瞥见甲板上诸将都兴高采烈,独有两人例外。
大司马眉头一皱,踱步上前。
“你们是……”
那两人其中一个估计不到三十,方面大眼,孔武有力。另一个身材明显矮半头,年纪也大许多。两人都是一般的戎装在身。
见大司马过问,年轻的先自回答道:“小人魏延,原在长沙韩府君处任‘门下督’,奉命随军出战。”
年老的也随后答道:“小人黄忠,长沙韩府君幕下‘贼曹’。”
袁绍还没有答话,后头许攸已经不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