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零章 交谈(3/4)

在我看来,羊都已经死了,再补牢又有什么用?那只能算是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的那种自我安慰差不多罢了。”

“是啊,就算是你之后补得再牢实,但是你死去的羊已经死去了,再也不会复生了。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咱们只能在坎坷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的前行。还好的是,我们有共产国际的帮助,才不能算是两眼一抹黑。这样一对照起来,就不得不佩服列宁他们的伟大,在他们之前就没有一个****能够取得胜利的先例存在,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先驱者。”

原本,听着总理的话,杜历还满怀感慨来着。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两句话,只要稍微读过书,知道这两句话的人都会说。但是,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儿的,又有几人呢?有的,是干脆就是在同一个地方摔倒无数次,有的呢,则是在贫贱之时能够做到这一点儿,但是富贵之后,就把它抛到脑后去了。

但是,越听杜历越觉得不是滋味,因为总理言语里对共产国际的推崇,对共产国际的指导根本就没有任何反感的地方,甚至还乐见其成。

对这,杜历能够理解。毕竟,就如同总理说的那样,那是唯一一个成功例子。既然如此,那么当然就得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不是?甚至,还得感谢人家,不藏着掖着,能够无偿的把宝贵的经验分享给你。

但是,杜历更明白,对方成功的经验显然只适合他们自己国家而已。共产国际在没有解散之前,向国外‘输出’**绝不止华夏一个地方。但是,到头来也没一个成功的。如果,不是二战,红军借着解放东欧的时候,用铁犁把整个东欧犁了一遍,那些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会遍地开hua般的出现。

不过,让杜历作难的是,这个东西他了解,他知晓。但是,他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说服总理不是。当然了,太祖的农村包围城市他还是知晓的。但是,就算是太祖不也不能不把共产国际完全当一回事儿不是。不然的话,哪里还有王明蹦跶的机会。

所以,杜历也就有些坐蜡了。而且,听到共产国际这四个字,杜历才现,似乎他最初的想法,让南昌起义军,不要南下广州,而是直接去井冈山一类的地方建立根据地也绕不开这个。

毕竟,南昌起义也好,后来的一系列起义,其实都体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城市起**。最后,全都失败了,不得不往偏院地区撤退了,才由太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么一个说法。

如果,这会儿坐在杜历面前的是太祖,说不定杜历只要这么一提,就能够让这个理论提前出现。但是,是总理嘛,杜历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说服得了他。毕竟,这不比得面对张作霖。张作霖虽然要比现在的总理位高权重,但是他是一个粗人,说服他根本用不着太高深的理论。但是,总理就不一样了。

“共产国际,嘿嘿,共产国际的经验就是灵丹妙yao么?共产国际他们说的,就全都是对的?不见得吧,有些东西我们可以借鉴,毕竟他们获得了成功。但是,完全听从他们的指示,那可就不行了。毕竟,我们华夏和苏俄可是完全不一样,国情不同,怎么可能复制他们的成功之路?

再说了,他们那次**能够成功,那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如果,俄国没有参加一战,他们的军队,沙皇的注意力没有全部集中在和德国对峙的前线,他们的**能够成功?我想不见得。如果,一战的时候,俄国面对德国,能够取得畅快淋漓的胜利,而不是天长日久的僵持,他们的**能够成功?

更何况,整个俄国才多少人?他们已经完成了工业**,他们的城市化根本就不是我们能够比拟的,他们只要控制了城市,那么基本上也就没有太大的问题了。但是,我们呢?只是控制几座城市,有用吗?

所以,有些事情,根本不能过多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