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谁难伺候(4/5)
!在六十年代初,风声一天天紧,听说四川省只三尺七寸布票,因为连年使用布票,大家的家底都空了,猛一下又紧到这种程度。那时网参加工作的人,通常只有两件褂子:平时是脱了这件换那件;裤子也只有两条:一条单裤,一条棉裤;单裤夏天穿外头,冬天当衬裤穿里头。所以裤子也就特别费!一条新裤,不出一年也就烂了。而一九六一年三月到八月的这段时期,上海市区每人只给2尺寸布票,一家四口的布票无法缝制一套成*人的衣服。
一九六三年的秋天,他在十八岁时考上了北京化工学院,从一咋,贫穷的小镇来到了都。
那会儿三年苦难时期刚刚过去,他的助学金,除每月十五元伙食费外,只剩下四元的零花钱,无法制版御寒的棉衣,冬天实在有要事必须出门,只好暂借北方同学的棉衣穿,这样一直熬到毕业。
上学期间,国家曾明了一种叫做“人造棉”的化工产品,来代替棉花坊织布,据说比棉布还要经久耐穿。但人造棉产量很国家照顾学生,决定优先配给每位北京在校大学生做一件衬衣的定量。为此,非常郑重地向每人了一张“购买人造棉证明”凭证购买。证后,又专门开了班会,同学们对党和政府的关怀表达了深深感激之情。
拿着那枚印有“一次有效,不得转让”的购布证,想买又没钱,刘老师十分为难。
最后终因他拿不出那三元人民币,而放弃了第一次享受“人造棉”的机会!他也只有将这枚购布证珍藏起来。
当时,在他们学校,也只有极少数同学穿上了人造棉衬衣那衣料确有一种飘逸感,引来了众多羡慕的眼光。
到了一九六七年他参加工作后,终于用八尺布票做了一件人造棉衬衣,圆了一个人造棉的梦。
就这样,国人们坚守着“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一直维持到了七十年代。
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日本相田中角荣访问了中国。
在九月二十九日的这一天,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翌年一月,双方互设大使馆。
随后,一系列的贸易、航运、海运、渔业、文化交流的协定相继签署,其中就包括日本尿素的进口。由此催生了”尿素裤”
但也不是所有”尿素裤“的原材料都取自日本,当时还有这样的顺口溜:“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尿素裤。屑尿在日本,放屁加拿大。”
因为当时也从加拿大进口尿素,一条尿素袋不够做条裤子,得用两个国家的尿素袋拼起来,才能做出一条完整的裤子。
想到这里,吴永成不禁仰头长叹: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听话的、最容易满足的、最善于忍耐的啊,他们心中的不满,也只有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那才会暴的!
所以现在不应该不论是非,大提什么“稳定压倒一切”这样的口号了,好像只有消灭了老百姓们的上访,那就可以做到一切都稳定了,作为为老百姓们服务的各级“公仆”们,更应该去深入基层,零距离地贴近老百姓们的生活,去倾听他们的呼声和需求,去查查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且应该即时的给于解决。
要说起来,在我们这个国家,存在着这样一奇特的现象:可以说,为数不少的一些官员们,和老百姓的期望指数是世界上差别最大的:那些官员属于最贪得无厌的一个群体,而老百姓则是最容易满足的一个群体。
在这方面,某些官员们的**之强烈令世人砸舌:在对官位的追求方面,无所不用其极,为了升迁,可以丢掉自己的人格,可以出卖自己的良心,可以牺牲自己的**尤其是对某些女干部而言,甚至可以丢掉自己的糟糠之妻舍弃自己的父母儿女,这样的例子古往今来都没有断过。
特别是少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