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真实的天启帝(2/3)

,不敢轻易回答,禁不住向侍立一旁的魏忠贤瞄了一眼。魏忠贤连忙笑道:“圣上之意,乃是指如若再发生昨日朝堂之上君臣对立之局面时,骆大人仍能坚定地支持圣上,以正君威!”骆思恭顿时跪倒在地,叩首道:“微臣不通朝政,只知效忠陛下,如有屑小胆敢冒犯龙威,自会挺身而出,请圣上放心!”朱由校满意地点点头,赶紧让骆思恭起来说话。高杰听到这,连茶也顾不得喝了,怔怔望着朱由校,似乎想要重新认识这个所谓的“木工皇帝”。朱由校停顿了片刻,接着道:“爱卿,朕正在拟定一个税制革新的计划,想要听听你的意见!”骆思恭郑重说道:“陛下请明示,微臣虽是武人,不通政务,但也必定会竭尽所能,为圣上分忧!”天启帝欣慰道:“朕早就知道,没有看错人。这样吧,魏大大,你便将这个计划的内容粗略跟骆爱卿说说,朕刚才和小杰聊得投机,口干舌燥,先多喝几口茶!”魏忠贤领旨,想了想,便将天启帝正在暗中准备进行的一个税改计划简单道了出来。高杰也支着耳朵认真地听着,逐渐对如今的大明国库情况和税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明朝在建国的时候,是以农业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一个经济体。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的税收制度就是完全围绕农业来制定的,国家的各项开支几乎都有农民来负担。那个时候土地的分配比较公平,经过战争以后,人口也比较稀少,愿意种地的人基本都能找到块土地耕种。所以国家的税后就以人头税为主,有多少人交多少税,征收成本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趋势,一个是土地兼并,皇室贵族和大地主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多,失去土地的农民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再按照人头收税,就严重不公平了,很多失地农民就变成流民,不在户口登记本上,也就不交税了,同时大地主还是按照人头交税,这样国家的税收就严重减少了;第二是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大力发展,江南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贸易商业变得非常繁荣,巨贾越来越多,商人手里非常有钱,但是明朝的财政体制里面是没有商税的,或者说基本不怎么征收。结果就是大量富可敌国的商人基本不交税,而贫穷的农民必必须承担国家的主要税负。国库入不敷出的现象让帝王们意识到必须对税制进行改革,于是前有张居正搞的“一条鞭法”,即重新丈量全国的土地,按照占有的土地数量来收税,把各项农业税都落到土地上,国库顿时便充盈起来,可等张居正一死,这个项改革就被大地主联合朝中贵族官员上书抗议后废止了,税收看着看着又急剧减少。后来万历帝即位,开始向全国各地派太监去对各种商业活动征税,新开一个商业税的税源,大明国库再次充足起来。可是,大地主和富商们自然不会俯首,在朝廷里面扶植利益代言人,用两个理由来反对税制改革:第一个是要“藏富于民”,国家不应该与民争利,因为国家所有的财富理论上都是皇帝的,你皇帝征收起来跟放在民间有什么区别?征收起来就是皇帝生活腐化,而放在民间就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第二个就是要遵守“祖制”,不能违背开国的时候明太祖、明成祖这些祖宗们制定的只向农民征税的制度。而他们扶植的利益代言人正是东林党的读书人。东林党人多出生于大富大贵之家,有的家有良田千顷,有的家里是富甲一方的巨贾,这些税制改革直接侵犯到了他们的自身利益,于是他们用这两条为理论基础,对抗中央政府征税,其具体的方法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大力宣传征税的太监贪污**,不如以东林党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那么清正廉洁奉公守法;第二是大力宣传开征商税搞得民不聊生,增加了人民负担。不能不佩服的是,这些所谓的读书人能量实在是巨大,他们不但能说会道,还掌握了宣传和言论的工具,让万历帝的商业税最后也征收失败了。天启帝即位之后,发现国库寒酸,连给前方将士的军饷都不能足数发放,许多士兵吃饭都吃不饱,还怎么能够抵御外敌?!于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