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八旗制度(1/2)

1090年6月4日,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在黄龙府接受了隋使递交的国书,这标志着金帝国的开始,当年完颜阿骨打只有22岁,人称北朝霸王(就是北朝的项羽),按照阿骨打的说法,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贵人就是辽朝东王耶律宗敏,要不是这小子倒行逆施怎会弄得天怒人怨。

阿骨打所言不虚,东辽国势虽不如以前,但是自保总是没问题的,阿骨打的哥哥则呼台战败而亡就是例子。

然而一人之过真能导致国家灭亡吗,作为大金国丞相的司马鹫,他的认识就比阿骨打深刻的多了。

司马鹫指出,虽然耶律宗敏要对国家灭亡负主要责任,但是更应该看到“天厌大辽”。自辽圣祖耶律承麟归天以后,草原的冬天就越来越漫长,越来越寒冷,以前塞北地区多少还能长出一些粮食来,可是近几十年,那些稀少的农田已经绝收,这样塞北对中原的依赖就更强了。本来东辽通过控制优质马匹可以与中原进行平等的贸易,可是严寒的气候却让东辽极度缺乏粮食,为了得到粮食,东辽不得不贱卖马匹,再加上汉族奸商油滑顽劣,常以变质有毒粮食坑害塞北百姓,这样两国间的贸易就更加不平等了。

除了交易商品上的不平等,还有经济模式的落后。当时东辽的经济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封建自耕农经济,而隋朝则是手工工场,辽国农牧民的交易对象是隋朝的贸易行,交易主体之间就不平等,隋朝商人欺行霸市,辽国牧民只能听任宰割,市场的定价权完全掌握在隋朝人手里,于是东辽的经济日趋衰弱,人口锐减,再加上气候变冷,严峻的环境逼的辽武宗对隋开战。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因为生活环境恶劣而南下侵犯的事举不胜举,其中成功立足开创皇朝的也不鲜见,照说东辽的实力比以往那些部族都强,宝德朝廷昏聩乏力,辽武宗胜面极大,可惜隋朝还有包拯、王安石这样的贤臣,虽然这二位先生仗打的不咋地,但是他们激发了隋军将士的气节,虽然结果只能用惨胜来形容,但是惨胜也是胜,隋朝国力丰厚赔的起。东辽就不行了,他赔不起,辽武宗伐隋以后骑兵的规模减少到了30万以下。30万骑说起来不少,可是东辽地盘大呀,南边有隋,西边有西辽,北边的蒙兀,东边的女真都不好惹。此战过后就已经注定了东辽必然灭亡的结局。

东辽最后一位君主——东王耶律宗敏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外人看他好色贪财殊不知宗敏的经济头脑堪称一流,如果他不是一国之君而是继续做他的东王,或许他会是一个富甲一方的土豪。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宗敏对经营牧场很有一套。

当时寒冷的气候已经影响到了隋朝,北平的最低气温一度达到了零下38度,虽然棉花已广泛种植,但是由于种植技术落后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人口需求,所以隋朝每年都要向东辽进口大量的羊毛和各色兽皮。

耶律宗敏敏锐的捕获了这一商机,他通过扶持隋朝小商人的方式需找销售代理人,这样不仅控制了销售渠道还压缩了中间环节。为了防止辽人相互压价,他通过签署收购协议和直接兼并的方式控制了大量牧场,经过多年的经营,宗敏几乎垄断了羊毛市场,每年获利都在百万银两以上。作为东辽最大的富翁,宗敏还投资羊毛纺织行业。

后来辽武宗耶律喜寿病逝,宗敏凭借庞大的资产与萧太后内外勾结谋取了政权。可是当了皇帝的宗敏没有摆正心态,他还以为自己是大公司的哪,所以收购与扩张并没有停止,再加上掌握皇权的缘故,宗敏的生意越做越大。

可是这样一来,宗敏与贵族间的矛盾就尖锐起来,以前是生意上的竞争者,现在是主仆,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几乎让宗敏失去了所有贵族的支持。因此阿骨打才可以凭一战之威轻易的逼近上京。

辽人的疯狂反扑是在上京失守以后,这也很好理解,上京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