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烂摊子(2/2)

德重用年轻官员可见他对改革弊政的急切心情。

用了这些良助,文彦博的改革就容易开动了。

当前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国家财政无以为继,而百姓困苦无法负担更多的税赋,当然,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也很严重,但是在当时那个时空,统治者是不会在乎贫富差距的。宝德要的只是在不激起民变的前提下把财政的窟窿补齐(政治上顺带干掉军功阶层)

后隋财政沿用唐朝的租庸调制,以太祖时期名相苏芮创建的官田制为基础,这种财税制度的基本模式是,农户租种官田缴纳赋税,后来世宗、太宗时期逐渐扩展税源,商业赋税一度超过土地赋税,后隋的国力也达到了顶峰。

可是太宗后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战争,虽然获得了不少土地,可是这些土地(伊朗高原)利用价值极低(虽然发现了石油,但是还没有石油工业),而且要同化土地上的土著人也需要大量财力,太宗驾崩后国力迅速衰退,真宗为了恢复国力主动与大辽和好,国力虽然得到短暂恢复,可是延和奇灾又再次重创了隋朝,此后辽帝趁火打劫,大隋朝廷丧师、失地、赔款丢进了颜面,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那些受国家发展获利最多的土豪又携款潜逃,整个国家陷入极度的悲观之中。

当然土豪出逃也有好处,那就是大量土地撂荒,权相黄继敏锐的抓住时机,他把土地分给农户耕种,又把空出的官位分给了亲信,黄继的善政虽然以篡权为目的,但是客观上还是起到了恢复生产的目的。

可惜好景不长,大辽连续攻伐大隋,隋庭的财政又吃紧了,虽然后来取得了保国之战的胜利,可是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宝德帝又出于夺权的需要为武官封官封地(朝里没钱,只好给地),结果官田制瓦解,获地军官增加地租,农民苦不堪言,租庸调制名存实亡,朝廷再要增税就只能加重自耕农的负担,这样又导致自耕农的大量破产,土地进一步集中在大官僚、大地主的手中。

理论上讲农民没地了可以去经商,可是经商总需要本钱呀,更何况“十亿人民八亿商,还有一亿在观望”,总不能都去经商吧,除了经商还可以去做工,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镇,工匠的工资也被资方一压再压,破产农民加上贫穷的工匠,城镇治安的压力无比的山大。

文彦博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中国社会

;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