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延和奇灾(1/3)

1028年8月1日巴格达,辽帝耶律承麟率领文武百官迎接凯旋而来的将士,明王隆象、汉王隆城、捷侯阿西木骑着白象接受民众的欢呼,自辽帝国入主两河以来,阿拉伯人逐渐找回了失去的自豪感。

在祝捷的宴会后,明王隆象秘密提出了继续西进扫荡欧洲的提议,他的理由是,欧洲各国小而分散,各个击破并非难事。

辽帝给他讲了一段历史,东汉时,汉人持续打击匈奴,匈奴不敌被迫向汉人称臣,那些不愿称臣的就离开祖地向西迁徙,数百年后西迁的匈奴在多瑙河以东建立了地域广大的帝国,后来阿提拉成为了匈奴王,阿提拉带领匈奴人横扫整个欧洲,可是阿提拉的争霸并没有建立一个持续的帝国,在阿提拉死后不久匈奴帝国就崩溃了。

辽帝总结道“有辽以来不过30年,朕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古代帝国需要数百年建立的功业,对于这个功业朕很满意,你知道朕最佩服谁吗”“大隋太宗皇帝,朕的伟业似乎超过了太宗,但是朕的文治不够呀,辽国又是一个根基不稳的国家,朕在时还能降服这么多民族,如果朕不在了他们会怎样,欧洲的文明不输于华夏,你也看到了,那不勒斯特区的建立是何等的艰难,中东文明与欧洲文明几乎水火不容,如果我们并吞了欧洲只会加速辽帝国的崩溃”

“可是父皇,高珀不是找到与欧洲人相处的方法了吗”隆象追问道

“这是儒学的胜利,儒学既能团结突厥人与波斯人,那么也当然能够团结欧洲人,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中东与欧洲之间是神的战争,所以儒学也不是万能的,朕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法”

“父皇,契丹人普遍信奉佛教,为什么佛教能够与伊斯兰教共处一国那”

“哈哈,你问的好,在中华,道家是土生土长的宗教,此后佛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华,在中华这些宗教都能和平相处,这是因为中华皇帝有宽容之心,外来宗教终究是外来的,要在中华生存只能听命于皇帝,所以和平共处是必然的结果,朕吸纳了中华的经验,虽然早先立国时提倡伊斯兰教,但朕没有强迫契丹人放弃佛教,佛教的传播被限定在东北三州,再者,契丹人毕竟是帝国的上层民族,波斯人、突厥人、阿拉伯人、阿曼人、犹太人不敢计较,但是基督教就不同了,在我国没来以前他们就较量了数百年,中间的恩怨哪能算的清,如果两教和睦对我们是有利的,所以和睦欧洲必须是我国的长久国策”

“那么父皇没有偏好吗”

“朕偏好儒学,我们天家以富国强兵为首要,和睦大众是治国的根基,要做到这一点,什么宗教都比不上儒学,记住,征战是下策,不得已而为,和睦天下,造福苍生才是王道”

“儿臣受教了”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基督教东西教会分裂了。其实东西教会积怨已久,罗马教会承认那不勒斯特区成为分裂的导火索,从此基督教会分裂为东正教与天主教。

隆象建议帝国支持天主教,但是辽帝选择了冷眼旁观,并没有以帝国的名义做出任何声明,只是让那不勒斯特区表示了一下。

辽帝是想把自己放在一个超然于各方势力的位置上,不为任何一方利用,这样处理问题就能游刃有余了。事情的发展正如辽帝希望的那样,东西教会分裂后不久,东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八世忧虑而死,继位的罗马努斯三世为了获得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选择了与契丹帝国恢复邦交,辽帝期望的和平环境终于到来。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1029年3月隋帝杨询驾崩,太子杨维继位,尊父皇真宗庄襄皇帝,母亲王氏为太后,皇子杨庭为太子,改元延和。

延和帝杨维一向痛恨辽国,登基没多久就断绝了与辽国的贸易,甚至迁怒于塞外的契丹人,提高了沫北契丹的关税与供奉。当时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