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南帅北帅(1/2)

从964年开始,隋廷的触角开始越过喜马拉雅山伸向印度次大陆,随之而来的是**,从那一年起汉族人开始逐渐在这片土地扎根发芽,他们开垦荒地、修建城池,传承汉学……

1007年,隋朝大军西征取得巨大战果,印度次大陆的广袤土地多数被隋廷占有,恒河、孔雀两个州建立起来,隋太宗想以此为基地开拓西部疆土,因此**大量涌入,一直到1042年隋廷对印度次大陆的移民计划都没有停止过,多的年份有十数万,少的年份也有两三千,如此大规模持续的移民延续了七十八年,再加上在印度次大陆繁衍开来的汉族后裔,到山南三州被辽帝国攻占时,生活在这里的**已有五百余万,若加上汉人后裔,这个数量已有近千万,印度土著由于未形成统一的民族,若以单一民族而论,汉族反而超越土著部落成为第一大族群。

汉族及汉裔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庞大,他们在山南三州也全面掌握着统治地位,甚至到了辽帝国统治时期也不得不与汉民族的上层人物合作。辽帝国想在他们建立的印度王国推行伊斯兰教,可是汉民族已与当地的佛教很好的交合起来,为了减轻统治阻力,当时的印度国王阿西木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而汉人的力量则乘机进入印度王国治下的东印度州(缅甸),可是这种和平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

1058年西辽新皇帝发动急速伊斯兰化运动,对境内佛教采取灭绝政策,印度王国是西辽的属国,国王阿西木不得不执行这一命令,辽帝国统治者与汉族的合作因此而终结,灭佛引发的暴动最终推翻了阿西木的印度王国,汉人唐奢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新统治者,当时生活在印度次大陆的第一代**大多已经故去,像很多汉人一样,唐奢也是第二代汉人,他们的本土观念很强,视中华为异国,因此唐奢掌权后并没有回归中华;但是也不是所有的第二代汉人都是这样,也有主张回归中华的,因此内争不可避免……

趁着汉人的内乱,西辽鲁兰公爵——耶律隆汉收复了印度,坐上国王之位,汉人又重新团结起来,为了坐稳位置,隆汉发起汉化运动,恢复自己的汉姓——熊,以汉二代自居。隆汉虽坐稳了国王之位却不能阻止国家的分裂,在战争中形成的军事集团已经稳固,印度王国最终解体成五个部分——孔雀、德里、汉邦、东邦还有一直未称王的孟买公爵。

隋太宗的移民之策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效果,只是在异域造就了几个汉人国家而已。拿出海图时杨构也有这样的顾虑,隔着一座山就能异域称王,那隔着一片汪洋哪,短期内中华是可以从美洲收获许多黄金,数十年以后哪,总不能把去美洲的人都阉了吧。可是为了夺取帅位抓住兵权又只能拿出海图。

当时金融危机愈演愈恶劣,除了北方基金依靠大航海募集到了足够的资金以外,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处于垂死挣扎的境地,岳麓旗下三大金融机构,神州公司掌握铸币权实际上是大隋朝廷的中央银行,他们现金充裕自然不稀罕海图,但是另外两个公司就没有那么好的命了——三元和兄弟只是普通的基金公司,神州公司的赵氏又不愿意分一杯羹给他们,为了活命,三元和兄弟的股东都希望得到去金山的海图借以融资,这样岳麓系就分裂开来。

三元和兄弟的股东分别是商务部上卿鲍永、河南巡抚姬永忠,他们的官位在岳麓系中虽非最显,却是岳麓系核心——寿王党人,因此盘根错节影响力颇大。他们率先响应大德的提议,以太子杨构为元帅。

在鲍、姬二人的影响下,嵩阳系中转变支持太子的人越来越都,只是由于党首宗泽态度未变,所以绝大多数党徒还在观望,这时参相白回安提出了一个新方案。

白回安认为西征军一路在漠北、一路在山南,若由一人任元帅必然顾此失彼,且战机瞬息万变,元帅行辕还是跟大军在一起的好,因此西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