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大势(2/3)

完全有可能拼下这一座县城。

而于禁则领着另外的三千坞卒,隐去踪迹,除了攻城第一日他本人来观摩了一阵,便再无消息。

这也是李诚对于禁这员曹魏宿将的绝对信任。

无需禀报、无需得令,完全放手让于禁自己去选择战场、战机。只要自己这三千人吸引到了昌黎守军出击,则只管坚守;击破之事,尽付他手!

却终究……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吗?

李诚咬咬牙,正要开口,身边的夏侯霸却突然耳尖一动,下意识一把便抓过李诚的手腕,眼里满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公子!马蹄声!”

李诚犹不自信的屏息倾听片刻,直到那微不可闻的踢踏声终于清晰,这才长舒了一大口气。

然而蹄声渐近,待到军阵拐角处终于露出来人模样,原本翘首以待的李诚与夏侯霸二人,却是立刻换上了一副惊愕的面容。

来者却是于禁本人!

不待李诚开口询问,于禁马速丝毫不减,在半空中一个翻身,便稳稳落在李诚面前。

“公子,昌黎城毫无动静,不能再等下去了!”

听到于禁那冷面下也略带急切的话语,李诚先是一愣,旋即反应过来:“强攻宾徒?”

刚说完这四个字,李诚紧接着就摇头否决道:“且不说伤亡如何,纵是攻下了宾徒,又有何益?昌黎守军敢于毫不理会宾徒存亡,不就是抱着但求无过的心思么。”

“攻下宾徒,确是无益。但以攻下宾徒之经验、之锐勇……”

于禁那一双本就细长的眼眸,突然微微一眯:“则骤袭昌黎,未必没有功成之机!”

“强攻昌黎?呵……”

虽然李诚也知道,于禁不是那种会无的放矢的人,但下意识的第一反应,便是不敢置信的一声干笑。

“文则,那可是一郡之治!不要说我们的兵源数量和质量,就说这攻城器具,我们一样也无!全要靠着月英亲手打造……”

“公子,这三日,某,也亲手造了三架攻城梯。”

“什么?文则你……”

“昌黎城,城墙之高,不过两丈。说是郡治,但辽东属国自孝安帝分设以来,也不过是为了羁縻此地边族,与中原诸城岂可相提并论!”

于禁毫不退让的前踏一步,不待李诚说话,便急切的继续道。

“初平四年,吾随魏王征徐州,拔广戚;次年,破吕布濮阳城南二营;后攻寿张、定陶、离狐、雍丘,无不立下!敢问敌军不强否?敌城不坚否?而之所以攻无不克,所仗者精兵耶?利器耶?良谋耶?”

“天下有大势,一军亦有大势!趁势而起,则披坚执锐,无可匹敌;坐待势衰,则徒拥兵甲,进退维谷!”

“公子今日处境,与那慕容令何其相似?不得军令,私谋而动,若无大功,则必为所忌。公子既然是赌了这一把,又哪里有认输的道理?某虽不才,敢立军令状!以本部三千坞卒,若一战不下,伤亡怨怼,皆一身当之!”

“而一旦此城得下,当立刻封锁消息,休憩一夜后迅速北上,以示弱之姿,使昌黎守军误以为我军无能而退,不过虚张声势;再趁其懈怠,或可暴起突袭,一战而定!”

于禁这一番已经尽量压低了音量的建言,却是振聋发聩。

现代、甚至从近代战争开始,一场场的战争,就开始接近于一道道的数学题:兵力密度、火力密度、地形高度、行军速度……

近代以来的西方战争史,无不遵从这样的解法。

唯有一道半的题,却是用数学,算不对的——

半道,是苏联。毕竟还是有着工业和军事大国的底子,也仗着寒冬之利,完成了欧洲战场最重要的一场相持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