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儿皇亲政(一)(1/2)

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6年。一个并不十分晴朗的早晨,浓浓雾霾笼罩着平城,如烟如尘,在广和宫上空弥漫,又飘散到各个角落。15岁的献帝拓跋弘率领武百官来到太庙。周围旌旗招展,兵甲林立。祭坛上香烟缭绕,摆放着三牲祭品,两厢鼓乐弥耳。身着朝服,头顶皇冠的皇上拓跋弘,焚香,祭奠,磕拜祖宗。礼部尚书高声宣读着祭:“帝临中坛,四方承宇,绳绳意变,备得其所。清和**,制数以五。海内安宁,兴匽武。后土富媪,昭明三光。穆穆优游,嘉服上黄。”礼部尚书引用的是《帝临·郊庙歌辞》篇。此祭一读,宣告天下拓跋弘从此亲政,随后接受满朝武的叩拜。献帝拓跋弘举行了亲政大典之后,改元皇兴。拓跋弘自幼在太后的抚养下长大,勤奋好学,聪明睿智。性情刚毅果断,具有父祖辈所没有的长处,但也滋生了很多不足。开始亲理国政后,仍习惯性地步步向太后请示,倚重朝内大臣,整顿吏治,严刑赏罚,很有一番重整山河的雄心。太后退位以后,不用没昼没夜地批阅奏章,果然轻松很多。放下了朝政的担子,像是把心也丢在朝堂上了,整个空落落的。她已习惯了朝臣的山呼,大臣们俯首帖耳的听她宣旨,听惯了内阁大臣的请示、商议,由她最后拍板,一言九鼎------好在孙太子宏儿整天在她身边,给她空廖的心许多慰藉。现在宏儿正伏在太后腿上,用手指抵住腮帮,跟太后呀呀学语。“爷爷拓跋濬、奶奶冯太后、父亲拓跋弘——”她一句,宏儿学一句,童音脆甜,胜过天籁。太后喜上眉梢。“子不言父”,就是孩子不能父母的名字。在当时的南北朝时期特别在鲜卑族的习俗里,更没有此等忌讳。把祖宗的名号亮出来,是对祖宗怀念与尊重,也是一种荣耀。符承祖禀报:“皇上驾到。”拓跋弘进来施礼:“儿皇拜见母后。”“儿皇请起。快给皇上打坐上茶。”太后把宏儿报给皇上,“宏儿,快喊父皇。”宏儿清脆地喊了一声,拓跋弘腾地红了脸,不好意思答应,憨厚地笑了。奶妈要把宏儿抱走。太后:“让太子在这儿吧!从就应听听朝政之事,对他大有益处。儿皇,今日朝堂怎么样?”“没有母后在身边,总觉得空落落的,大臣们的奏折,我也不敢拿主张。”“这不打紧,慢慢就习惯了。多听听高允、高闾、贾秀、冯太傅、拓跋丕等大臣的意见,能决定的就拍板,不能决定的就‘以后再议’,下朝后还有母后给你兜底呢!”“母后教导极是。”“儿皇啊,你在朝堂之上畏畏葸葸的,哪有半点皇上的威严?君临天下,就应威风凛凛,让群臣望而生畏,这样才能在朝堂上把控大局。”今天太后心情好,谈锋正健,谆谆开导着拓跋弘:当皇上,要了解本国的历史,熟悉国情。学习汉人的治国经验,才能使国祚兴旺。我们大鲜卑族,自古逐水草而居,游牧、狩猎为业,生性粗犷野蛮,好勇斗狠,不久前还是结绳而治。等到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时,移居盛乐(今内蒙古林格尔北),他派太子拓跋沙漠汗到西安学习安邦定国之术。等太子学成回国之时,保守的部落首领怕他回国后实行变革,竟在半途把他暗杀了。什冀犍继位后,鲜卑族才设官分职。制定反逆、杀人、奸盗之法,才结束了氏族制,有了自己的法令、化,有了国家的雏形。我大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曾在前秦苻坚手下为官。符坚问他:“你们鲜卑可有带兵的将领人才?”拓跋珪:“我们鲜卑族拓跋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放牧为业,随水草转移,哪有带兵之人?”自道武帝拓跋珪复国之后,重用汉族士大夫为吏,学习汉族化,才有今日的兴盛。听母后今天给他这么多,也很有收获:“我自幼由母后抚养,太后再三叮嘱我多读汉族书籍,可我一直读不下去。”太后叮嘱:“汉族的书籍,皇上应该多读。学习治国之法,也应教导官吏、平民读。用汉族化教民,像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官学之清廉,民学之驯服……天快黑了,你忙了一天,早回去休息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