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2/3)

家每人都送了一双鞋,她们家里每个人穿的码数杨桂龙都知道,杜秀青不知道杨桂龙是从哪儿知道的这些,但是这个杨桂龙的送礼方式还真是高明。

估计朱大云脚上穿的也是杨桂龙送的鞋。

“好,把每个人要穿的码数弄清楚,每人定一双最好的,款式最新的鞋子。”杜秀青说。这个顺水人情,就给了朱大云吧。她心里也清楚,杨桂龙那么聪明,自然也会买她的人情。

朱大云把要送的每个人穿的码数弄清楚后,把这件事交给杨桂龙去做。

杨桂龙自然是喜不自禁,三天之后就把十双鞋子给朱大云拿了过来。

封好了十个信封,装好了十双鞋子。周五的早上,杜秀青带着朱大云和报道组长夏文桦,一起到省城去拜年。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亲自去省报拜年慰问,这是余河宣传部历来的规矩。若是碰到要上重要的稿件时,也要部长亲自出马,以示重视。

农历十二月的古南,多是冷雨绵绵,有时候甚至是大雪纷飞。

这天早上出发前,天气看上去还不错,没有下雨,就是很冷,透心凉的冷。天气预报说,可能会下雪,但看天空中云层的样子,似乎又不像要下雪,倒像是要一扫阴霾放晴的迹象。

天气不错,杜秀青决定早点出发,争取吃完中饭就往回赶。毕竟余河到省城有三百多公里的路程,得开三个多小时才能进城。

一行四人匆匆吃过早饭就上路,到了省城也快十一点了。

朱大云负责把冯永斌和周锡煌老师约出来吃中饭。

打过电话后,两人欣然应约。

好久没有到省报来,加上舅舅和舅妈离婚的事情,朱大云近半年没有见到周锡煌了。虽然周锡煌说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会受到王建才和夏金英的影响,但是在朱大云心里总觉得还是有疙瘩,两人的关系不如此前那么亲近。因为缺少了王建才的纽带,似乎他们之间真的什么都算不上。不过,朱大云在心里还是很敬重周锡煌的,他心里很清楚,没有周锡煌的关照,他不可能在省报发那么多的稿子,也就不可能有今天。

朱大云在古南日报附近的万家灯火酒家定了一个大包间。

红红火火的灯笼挂满了整个就餐区,让人感觉过年的气氛很浓烈。

周锡煌和冯永斌是走路过来的。

杜秀青和朱大云站在门口迎接他们。

周锡煌走在前面,一看到杜秀青,就握着她的手说:“听说余河宣传部来了位年轻的女部长,没想到这么年轻啊,真是后生可畏哦!”

“周老师,您的大名真是如雷贯耳啊,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非常感谢!”杜秀青很真诚地说道。

“余河是我的家乡啊,为家乡做点事儿,那是应该的。再说,余河宣传部出人才啊!你看看我们的冯主任,靠一支笔,从乡村写到了县委机关,现在又到了省报评论部,可以称得上是余河的第一支笔了。”周锡煌笑着说。

杜秀青握着冯永斌的手,说:“大哥,你的每篇评论我都认真拜读,真是受益匪浅啊。我看你虽然人离开了宣传部,可是你对我们宣传部的影响却是有增无减哦!”

“小妹子就是会说话,听得我心里很舒服啊。至于你是真看了还是没看了,这个我就不管了!”冯永斌打趣道。

冯永斌的话说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朱大云也很礼节地握了握周锡煌的手,有些不好意思地叫道:“舅公好!”

“大云啊,你现在也是领导了啊,说话还像第一次见到我似的那么腼腆可不行啊!”周锡煌笑着说,“男人的脸皮要厚,要厚到什么程度呢,最好原子弹打过去都能弹回去,这就练到家了。”

大家听了,又是一阵大笑。只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