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讲武堂趣事(1/3)

作为李师古钦点的当家人,李茂拥有一项特权:有权在全军范围内物色助手,只要他看中的人所在部队必须无条件放人。(百度搜索更新最快最稳定)李茂虚心请教了李振可、杨元饮等老将后,列出了一份并不算长的名单呈报给李师古,所选之人都是军中公认的善于练兵之人。这个名单本来还可以再长些,李茂克制了自己的贪心,贪多嚼不烂,还有千里马多了,拴在一个槽里也会起内讧。不求全部拥有,只希望所拥有的都足够优秀、有用。

在淄青,专门训练军官的学校尚属新鲜事物,即便知道是李师古的主张,还是遭遇了普遍的质疑,有人强兵猛将是战场上一刀一枪博出来的,哪能像书生一样由先生教出来?强将手下无弱兵,那是跟在强将后面耳濡目染、百炼成钢,坐在风雨不透的华堂美厦里想练出强兵猛将,做梦去。

也有不同意见,有人举出世家子弟从延聘名师学艺,长大成人后在疆场上崭露头角,出人头地的故事,来证明良好的教育于成才大有助益,举办军官训练所很有必要。

反对者对这种论调不屑一驳,世家子弟从师从名师,十几年的苦功下来所能达到的成就,军官训练所区区一两年时间能追的上吗?打仗这东西靠的是颖悟,要的是悟性,靠训练所那些半吊子老师一年半载的灌输能教出什么好结果来。

笑也罢,骂也罢,誉之也罢,诋毁也罢,李茂的讲武堂军官训练所还是如期挂出了牌子。等到讲武堂军官训练所的主事人名单一公布,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淄青平卢军节度使李师古亲自担任军官训练所总教习,行军司马李振可(时已升任副使)和都知兵马使杨元饮为副总教习,一干教授不是淄青的元勋老将就是军中的后起之秀,阵容之庞大、豪华,足以震慑质疑者闭上嘴。

高沐出任军官训练所左判官,负责供应一切人、财、物,具体事务由李茂一手操办,大到规划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标准,选聘教授,编写教案,细到组织教学,考核考试,乃至学员的吃喝拉撒睡,几乎无所不包。

许多事情凭李茂一个人自然无法胜任,在李师古支持下,他私募了一个庞大的智囊团队具体操办细节。李茂并无丝毫现代学校的教学管理经验,军事教学更是一无所知,想当然地去做事难免沦为笑柄,这些日子他拜访了许多军中擅长练兵的老将,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挑灯夜读,硬着头皮啃兵书,所知越多,越觉得学海无涯,自己的渺,为此他专门为自己选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恶补知识,充作智囊。(百度搜索更新最快最稳定)

但即便如此仍觉得心里没底,眼见李茂焦心劳思,茶饭不思,苏卿劝道:“现成的人才在眼皮子底下你不用,却要自己急白头,是何苦呢?”

李茂道:“休要胡,练兵是何等的大事,不是闹着玩的。”

苏卿不服气道:“我怎么胡了,常木仓就是个人才。郑先生的学问如何,他过常先生是个真正懂兵的人,他的学问连给常先生提鞋都不配。”

李茂放下兵书,揉揉发胀的眼睛,道:“郑先生是个有学问的人,这点我不否认,但他的学问并未在战场上检验过,哦,勉强也算,但剿匪那阵子毕竟是阵仗,指挥几百人和指挥千军万马不是一个概念,还有,剿匪时我们是兵,对付的是像祝九这样的庄稼汉,那能一样吗?常木仓,当年祝九也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我却没有发现。他博览群书是有的,人极聪明又肯钻研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可是到练兵,他既无经验,也没听过他有什么高论。对了,他这些日子都在捣鼓啥呢。”

苏卿扶着自己的肚皮,费力地贴着李茂坐下,怀孕才四个月,并不显怀,她这么心翼翼未免有些大题做了。李茂的心情正烦躁,见她如此,烦上加烦。不过他还是亲亲热热地跪下身去把耳朵贴在妻子平坦的腹上听了听,苏卿对丈夫的亲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