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谁为万民奔波,谁为万民之王(4/6)

不仅仅是百姓手里那点银裸子,还有乡贤地主埋在猪圈里的白银,这是回收再利用,更是银矿,不过是人矿罢了。

根据户部尚书王国光的估计,从唐朝设立市舶司,到大明万历年间,至少有一亿两白银流入大明,如果能将这批银子流动起来,大明的钱荒,能得到有力的缓解。

这一切能够成立,是大明的铜钱数量要足够多,铜钱的数量直接决定了大明开采人矿的效率。

滇铜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吕宋的铜矿也毫不逊色。

“后年预计能达到一千二百万斤赤铜,也就是十六亿铜钱。”陈成毅看着铜山和铜祥镇,说出了一个数字。

“这么多?”李佑恭瞪大了眼睛,这怎么就一年翻一倍?他可是代表皇帝来,陈成毅可不能胡说,如果无法达成,那就是欺君之罪,陈成毅担待不起这个罪名。

陈成毅其实已经非常保守了,他提出了明年八亿、后年十六亿的生产目标,是有巨大的冗余,除非殷正茂不敌红毛番,被红毛番攻破了马尼拉,否则这个产量他一定能达成,而且大大的超出。

“陛下的投资到了,这总得投桃报李不是?”陈成毅笑容满面的说道。

大明皇帝一共在这里投资了一百五十万银,用于铜矿的扩大生产,本来大明皇帝的想法是间接投资,借钱吃利息,利息也不高,一年四厘,就是年化4%,不过分干涉吕宋总督府的运行。

但是殷正茂上奏说还是直接投资的好,这是大明皇帝的经济羁縻,羁縻也是羁绊,是加强大明和吕宋之间那根看不见的绳索。

殷正茂恨不得大明皇帝把2010万银,全都投在吕宋,那吕宋就成了皇帝的私产了。

一百五十万银的投资,只是让陈成毅信心十足的原因之一,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产业匠人已经培养成熟,探索苗引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开采速度,一个支柱产业正在成型。

众人说着话,就到了如火如荼的炼铜官厂,这里的匠人多数都是汉人,而不是当地的土著,铜料不值钱,赤铜才是钱,掌握了核心技术的还是大明人,这才让殷正茂安心。

汉人,是吕宋总督府能够占据统治阶级的基本盘,对此殷正茂再清楚不过。

铜炉分为超大型的一丈五尺,和大型的八尺炉,中型的七尺炉,中型、大型、超大型,三个规格的工场,热火朝天,赤道的艳阳,在这些铜炉面前,也要失色几分,还未靠近就热浪滚滚。

“为什么是中型、大型、超大型呢?”李佑恭略显奇怪的问道。

“还有一种小型炉,五尺高,前几日才弃置不用。”陈成毅赶忙解释道,他不是在考验大珰的耐心,就只是技术升级,规格还没有马上更新而已。

“吕宋总督府,每年送往内帑黄金12000两!”殷正茂带着李佑恭来到了另外一处,这里由客兵保卫,是吕宋金锭厂,这里的金锭,完全供给皇帝内帑,12000两,不过750斤,值得殷正茂如此煞有其事,而且颇为自豪的说出来吗?

当然值得,大明的金矿其实不多,而且品质不高。

汉代的金饼是祭祖之物,每年各大王府都要想方设法的搞到足够的金子,否则你好意思称呼自己是分封宗室?金饼有着极其浓烈的政治象征,代表着一种臣服恭顺,也是政治羁縻的一环,而且是分封制下,代表向心力的象征。

这每一两一条的小黄鱼,是礼器,是朝贡。

按照大明宝源局的挂牌价,一两黄金等于十六两白银,这12000两黄金,是近二十万银。

二十万银真的很多很多了,大明现在是阔绰了,可这二十万银,能修五分之二个隆庆皇陵了。

第三日,李佑恭终于彻底缓了过来,走在陆上,终于不再天地倒悬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