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权豪缙绅,骂名张居正来担(2/6)

死在塞外,大明想要查明真相,其实非常的难。

廷议还在继续,朱翊钧御门听政,也十分的认真,张居正的处置都是极为周全的。

比如浙党沈一贯上奏言说:时值秋高,土蛮志愤于卧薪、俺答年衰于拱木,城台修而工多捏报,军法肃而交横,如昨入卫之卒展转于道途,兴作之军疲劳于板畚,互市之钱粮日见增加,兑换之胡马半皆倒,与宋之岁币何异乎?

沈一贯请求重新议定马价银之事。

沈一贯的这封奏疏说的是西北兵务,朝廷的给的钱越来越多,但是得到的胡马刚买回来就死了,希望朝廷能够监察一二,并且杜绝这种病残弱驽等马匹,要学会说不,更不要怕俺答汗,俺答汗已经老了,现在蒙古左右两翼的实力,已经不如当年,而大明军兴,不要再胆怯了!

朝中从来不缺少主战派,尤其是对越来越多的马价银极为不满,宣府大同一年就200多万两银子,其中一百多万给了俺答汗,得到的马匹数量少还不堪用,朝廷在贡市方面太过于被动,这一百多万两银子省出来个皇帝修园子,给太后修佛塔,也比给了俺答汗强。

在俺答封贡的隆庆五年,主战派的声音就很大很大,若非高拱、张居正等阁臣,王崇古晋党不断奔走,这件事做不成。

现在大明振武强兵已经有了成效,哪怕是受限于柔远人、善战者服上刑、先帝之独断之类的风力影响,不能轻启战端,那为了朝廷的脸面,能不能稍微强硬一点,俺答汗说要啥,大明就给什么吗?

朱翊钧给的答复是,已经在重新商定马价银了。

之所以廷议,是要制定谈判策略,确定风力方向,态度的强硬软弱、要做到何种地步等等,廷议不做出决策,谈判的鸿胪寺卿陈学会、大司寇王崇古等人,就很难做事。

张居正拿起了一本奏疏,带着群臣站了起来,而后十分恭敬的行了大礼,跪在地上俯首帖耳的说道:“陛下,臣有本启奏。”

“臣窃惟致理之道,莫要于安民。民安邦固,即有水旱盗贼、敌国外侮之虞,而人心爱戴乎上,国朝亦无土崩瓦解之势,则久安长治之术也。”

“欲安民又必加意于牧民之官,今郡国长吏,削下奉上、以希声誉;奔走趋承,以求荐举…”

一封万言书,题名为《请择有司蠲逋赋以安民生疏》,就是请求免追欠赋税。

连妖怪都只吃唐僧肉,不吃百姓,因为百姓真的太苦了。

兼无可兼,并无可并,社会矛盾已经极为严重了,所以张居正带着廷臣上奏,免了之前的追欠。

隆庆六年五月,隆庆皇帝大行之前,就听从了廷臣的建议,嘉靖四十三年到隆庆五年的欠赋悉从蠲免。

而这一次免得是隆庆六年到万历三年的所有积欠。

积欠是现象,而这个现象导致的问题就是陈词滥调说烂的财用大亏,而问题背后的原因,张居正从多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张居正在奏疏说十分明确的说:[钱粮逋欠,原非小民,尽是势豪奸猾,影射侵欺以致亏损常赋。]

这欠赋的问题,不是小民的过错,而是势要豪强奸诈狡猾,各种侵占欺压所导致了正赋的亏损。

整个大明也只有张居正敢这么说,把欠赋的原因,分析的透彻明白,而不是推给小民不识礼仪,刁钻无常,故意积欠,这是大明王朝常见的话术,国朝财用大亏,都是小民不肯交税所致!

但是张居正不这么说,他说积欠正赋罪在势要豪强,影射侵欺,这是张居正总结的第一个原因。

隆庆年间,海瑞被弹劾的罪名,可是鱼肉缙绅,海瑞其实没做什么,他就是在南衙清丈,查了查徐阶当首辅那些年到底弄了多少田。

大明享国祚二百七十六年,在整个国朝漫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