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不是一个理念(2/2)

苏军作战部队的战时保障很弱,完全建立在不受打击的良好状态,还没有考虑到汽车的机械损耗、公路的承受能力等常见因素。

当然,经过加强的作战师后勤力量基本上能够保障天高强度进攻作战之内的保障任务。但是天后,经过高强度作战损耗的一线作战力量可能就会减少很多。

苏军跟美军不同,苏军没有补充更换体制,这种损耗的部队,除了缩编再就是撤下战场,替换上后边新的生力军。

前者认为在战争条件下很难做到,毕竟军队的标准化、模块化只能达到营的级别,打残的营并不好缩编,再往下就无法达到了。

至于后者,不仅会造成战线混乱,堵塞后续部队和物资前运的道路,还容易影响整体士气。苏军的预备役体制的单个预备役人员补入现役部队,通常是在战略后方动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苏军会在战区建立预备役临时补充部队和相应的分队。

这不能不让人想到,苏军可能是想用第一批次的攻击部队被重创或消灭的代价,来换取摧毁敌人的前线防御,实际上是用精锐的部队作为整个战役中,与敌方防御部队同归于尽的。

其后,苏军战前通过铁路运输而部署在战线浅后方的第二波次攻击部队投入前线攻击。

这时敌方的一线已经瓦解,即便敌方增援部队部分到达,也无法立刻投入作战,在时间差上,苏军还是处于优势。

据此判断,苏军陆军作战部队重点的加强就是行进间改为作战队形,这是苏军现代化军队战术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我认为苏军战役战术就是进攻波次作战。

“对我们而言,炸毁苏军部队集结地,也就是铁道线的各个节点,尤其要进行饱和轰炸第二节点,使苏军无法形成波次作战。

当然,前提条件是绝对的制空权。由于没有直升机的编制,苏军也不会有这种观念。

所以,其坦克部队在我们攻击直升机和-51改装的攻击机的联合打击下,恐怕连一天也坚持不下来。”

...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