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汉高之风(1/3)
(上一章3001字,纯属失误,之后绝不会出现!这章2999字向大家道歉吧!)
这样一来,纷纷扰扰的凉州大地又重新回到三国鼎立的原点。与三国不同,凉州更像是临死前的垂死挣扎。乞伏炽盘、沮渠蒙逊、赫连勃勃,三位当世豪杰,无一不是靠着天才般的个人能力死死撑住国家的晴天。与其说拼国力、拼谋略、拼军队,倒不如说是拼寿命,比谁更能吃,活得时间更长,姚兴和李暠身体不行,活该亡国。(哇!原来南北朝也要拼爹啊!)
如果以刘宋永初元年为基准,沮渠蒙逊年五十一;赫连勃勃稍稍年轻,四十五岁;乞伏炽盘生年不祥,估计三十多岁出头,但他早就把权力移交给儿子乞伏暮末,自己安享晚年去了。
还有一个人,差点忘了,新科皇帝刘裕。刘裕也不年轻了,这位枭雄属于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积功三十年,五十八岁那年终于黄袍加身。上面几位主还能熬,这位“南朝第一帝”却到了灯枯油尽的地步。数十年的征战,早把这位英雄的心血榨干了,在皇位上勉强坐了两年后,令人扼腕叹息的那一刻到底悄然而至。
刘裕来自贫民阶层,小公务员刘翘要钱没钱,要权没权,没给儿子留下什么(给也白给,就凭刘裕那副烂赌德行,百万家财都不够他输的)。刘裕不得不在士族林立的东晋朝廷里拼出一条血路,这就决定他与那些脑满肥肠的清谈派有着本质区别。
刘裕是位好将军。也是一个好皇帝。即位之初,就派亲信四处体察民情,对到那些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贪官,当场处理,绝不手软。东晋晚年吏治败坏,甚至公开卖官鬻爵,随手一揪就是一大群侵吞国帑的大蛀虫。
当然,像陶渊明那样两袖清风的父母官也有,可这些“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官无一不是家徒四壁,衣衫褴褛。看到如此巨大的两极分化。刘裕就开始想了: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出于统治阶级的局限性。刘裕当然不会上升到政治思想的高度,但他也想出了些眉目:是不是大宋官员的工资太低了?(确实也不多,陶渊明身为县令,一月才五斗米俸禄)
于是。刘裕下令:(除贪官污吏、军中武官外)其余官僚。或自本俸素少者。亦畴量增之。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刘宋初年的吏治问题(可惜那个辞官归隐的陶渊明享受不到了,“五斗先生”身为陶侃后人,一生忠于东晋。至死拒绝承认刘宋政权)。
因晋末战乱仍频,朝廷财政吃紧,便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向百姓“借钱”,老百姓们就像严重超载的骆驼,稍不留神就可能把新生的刘宋掀翻在地。刘裕于是下诏减免赋税,为防止下级官吏阴奉阳违,特意注明:今后凡是京师的土木工程,均由朝廷统筹安排,地方官们不得擅自过问,更不得打着朝廷的旗号动“私工”。
还是那句老话,只要对百姓好了,谁会吃饱了没事干闹革命玩?刘裕爱民如子,所以他的刘宋帝国如旭日初升,金光万丈。
刘裕还有一件让世人津津乐道的事,为人节俭。刘裕从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走到今天富有天下,自然明白其中的艰辛,他下令宫中的用具饰物,一律从简,绝不用金银等贵重之物,就连公主出嫁的嫁妆亦是如此,仅有二十万铜钱;刘裕还把百姓们稼穑耕种的农具和谷物置于宫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当年的苦。
因为这件事,刘裕遂有了“田舍翁”的雅号。
百姓不能亏待,他的那帮儿子就更不能亏待了。刘裕一共七个儿子,全部封王:长子刘义符为太子,入居东宫;次子刘义真封孝献王;三子刘义隆为宜都王;四子刘义康为彭城王;五子刘义恭封文献王;六子刘义宣为南郡王;七子刘义季为衡阳文王。年龄最大的刘义符才十六岁;最小的刘义宣年仅六岁。
经过一年多的修生养息,江南大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