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编造故事(1/2)
铁矿区南部不远有峭壁,沿峭壁下去,是一条辽河的支流,从壁下淌过。罗凡早日摆脱月理朵就是从那峭壁下跳了下去后,沿河遁走漂流,从而躲开猎犬,消失在密林中。
如今正值隆冬,河水早已结冰,如果从峭壁下去,自然也可以绕开营州军队。人乘雪板滑行在冰面,行驶便利更远胜土路。第一次遭营州军营秘密围杀,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坚守下去,即使能退营州军,长期遭受渤海国骚扰也不是一个好办法,比较好就是避开外来的骚扰,不单是渤海,还有契丹甚至是大唐的诸路藩镇的各种骚扰。
如果真的要守,还是幽州好一些,有人工修建的长城,有崇山峻岭形成的天然屏障,重要的是,它现在已经有通过中原内地的大运河内陆水道,上提上纲往大的方向说通过此条运输线路,可以把幽州的文化、经济输送到内地去,通俗的话讲,就是把活字印刷、小学课本或者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钱币以及货物运到内地。
所以,天一亮,罗凡就动员大家开始撤离营州矿区。一千多人的思想工作不用多做,李氏家族有李秉承带领;矿区工人则都听海青的,大家只带够吃穿用的物品,听话乖乖的向南走到峭壁边,攀着早就搭好的钢绳系着的木板,然后经过滑轮组缓缓降到峭壁下。撤退路线不通过矿区连接官道的那条路,就是要给营州渤海军方的一个错觉,这么多的人,偏不走人道,专循了兽道走,要么是张了翅膀飞走了,要么是潜入水底游走,反正要无迹可循,空留一座铁矿和煤矿。
临近中午,有三分之二的人离开矿区到了峭壁下面,还有一些正在往下降的人们,先是听到矿区传来的砰砰枪声,隔了良久,又听到轰轰的闷声,原来营州军营果然不死心,又派了军队前来。在骑兵冲至绊马索时,顺卫对其进行了武力劝阻。
顺卫听了罗凡的话,只打马不射人。双方刚开始接触,渤海骑兵在倒了十几匹马后,撤退稍作休整,复又沿道路,以及道路两边的雪坡向矿区成扇形逼近。
顺卫海青坚持了一会,由于火枪数量少,一时间应付不了这么多的渤海兵,迫于无奈,对涌上来的骑兵,顺卫令人引燃了药包,巨大的响声不但震退了渤海骑兵的这次冲锋,也向正在撤退的矿区工人提供了一个消息:加快速度撤退。
按照计划,在所有人都撤退之后,顺卫会把整个矿区炸掉,夏季硝田产的十多吨硝酸钾有大半部分被配置成了黑火药,火药子弹用了一少部分,剩余的绝大多数用来炸煤矿洞、铁矿洞以及炼钢炉还是绰绰有余的。
轰轰闷响过后,渤海军从路中间两边又撤了回去,即使再不了解热武器的厉害,现在从人马横飞的情形,也知道这响声所代表的威力,不过现在仍然暂时撤退,琢磨回过神来,这骑兵仍然会再次冲来。面对未知的,人总是免不了好奇心,总想多试试探索一番。
顺卫挺有压力的,只能拦不能杀,这是打仗,又不是打架,哪有如此站着躲避或者硬抗着不还手的,对方冲过来可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是要自己命的。好在罗凡说,给矿区争取白天一天的时间就够了,等再次天黑,白天已经尝过咱们武器的厉害,晚上他们也是不敢随意发出冲锋的。
距天黑还有两个时辰,海青又沿路上设置了几处绊马索,能拖就拖吧。不过从现在起,再有拆除绊马索的渤海兵,顺卫下令,守卫可以放枪射杀,老射马真的会被骑兵认为他们是软弱无力。
受药包威慑,渤海军不敢向上次蜂拥而去,只派出小股骑兵前来试探,先后被绊马索拦下三批,有试图下马翻越的,遭到矿区守卫的射杀,死伤数人后,想上不敢上,又不能退的太远,双方再次进入僵持。
矿区最后一批人乘滑轮组降到冰面上,跟上前面的人,沿着河道向南滑行。罗凡看下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