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阳平关(2/3)

冬时节需要蓄水才能保证周边农田有足够使用的水。

在过去,沔水两岸都是有着非常便利的水利设施,不用担心洪水和干旱,只是随着人口的锐减,这些不算太好的土地全都被放弃撂荒了。

就算是关内的土地都有很多荒废,更别说关外这些土地了。

随着土地没有人耕种,河道中的水坝等设施缺乏人维护,在某一年的山洪之中,水坝就全都冲毁了。

后人重新对荒地进行开垦,差不多就是等于开荒了,灌溉渠道都需要重新去挖掘清理,河道中的拦水坝也没有了,其实撂荒许多年的土地,重新进行开荒之后,都算是肥沃的土地了,开始几年能获得不错的丰收。

“抵触情绪倒是没有,大战结束这些土地都是他们的了,他们也都会入籍。

都是一些流民和汉人与羌氐人的混血。

少部分羌人和氐人,这些人也没把自己当异族人,觉得自己是汉人。

有土地还能入籍,官府还给一些扶持,很是乐意。”

糜竺说道。

用流民来屯田这些是老手段了,算不上什么创新。

只是让流民入籍和耕地一定时间土地成为他们的,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创新,故而这些人对屯田的乐趣是很高的。

“只是人手太少了,若是有十万人,这里就能成为一个小粮仓了。

凉州大军甚至就能完全通过汉中来供应粮草。”

从益州运输过来的粮食,运送一石过来,路上可能会要消耗三石,这种损耗太可怕了。

故而对汉中农业的扶持,刘备集团的力度很大。

刘禅非常庆幸当初自己能和关平他们孤军深入,拿下汉中,没有让张鲁把汉中献给曹操,保全了汉中数十万的人口。

这笔账对未来的蜀汉影响非常大,诸葛亮多次北伐,不就是受制于粮草吗?

那时候汉中人口稀少,根本没有办法支撑起大军出征。

而现在刘备大军的大半粮草是汉中供应的,再加上屯田补充一部分,从益州运输过来的粮草占比很小。

走在从蜀中和汉中连接的栈道上,军用运输辎重队伍,运输大多数是军队物资。

粮食永远是制约军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凉州已经被打烂了,百姓四散逃逸,未来的很多年凉州进行的应该都会是这种屯田式的开荒。

只有时政稳定,人口才能稳定,人口稳定,地区力量才能增强。

虽然认识到这一点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却非常的难,这需要很庞大的财政支持。

可以预见的是,刘备集团的财政危机会一直有的。

“主公和两位军师还有法孝直、张子乔他们的意见都是夺凉、治凉,都应该从汉中开始。

都没有指望夺取关中来治凉。

张既和钟繇都是当世干吏,把关中治理的不错,稍稍恢复了,不至于往年的那种十室九空的局面。

但是这场大战之中,关中恢复的那一点可怜的生机,又会彻底的湮灭了。”

刘禅很认同的道:“用汉中来治理凉州,甚至是关中,这个思路非常的正确。

昔日关中三辅等地的繁华,好似就在眼前,只要能让这里稳定下来,避免战乱,只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关中和凉州都能迸发出巨大的生机。

秦拥有这里才能扫清六合,高祖占据这里才能进入咸阳,最后成就帝业。

长安,在未来依旧是天下的中心所在。”

现在的凉州和关中都可以用糜烂两个字来形容,但是如果能承平数十年,凉州和关中在未来还是会有往昔的繁华的。

汉武帝时期,人口有大略有五千万,而关中、凉州占据的人口就达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