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父与子(2/3)

“大伯”三流九教的人脉丰沛,加之又是“久集镇”本地人氏,他在当地门路众多。

梁腾就拜托“大伯”去了解那三处“一线铺面”业主的情况。主要看有没有产权纠纷?

如果能收集到关于“业主”为什么要急售“一线铺面”的原因,那就更好了。

那些信息,非常有参考价值。甚至可以直接左右梁腾的最终决策。

首先是那四层的占地110平的“一线商业楼”。

据“大伯”打探到的信息,那110平的铺面,跟紧挨着的130平、60平、60平的三处铺面,本来都是一户人家的土地。

屋主大名叫“梅庭秋”。

梅庭秋当初为何能拿到如此大面积的“铺面”房呢?

那是因为几十年前,这一条老街当初仍未规划建设成街道时,属于“大容村”的集体土地。

梅庭秋就是那“大容村”的出纳。

当时村里的集体土地便宜极了,拿200块钱出来,就可以买到100平方。

梅庭秋就“倾其所有”,拿出1600块钱,购买了800平方的土地。

他甚至还向亲戚们宣传,鼓动大伙都来买地吧。便宜着呢。

但亲戚中属于农村户口的,拿不出钱购买;亲戚中的城里人,有闲钱买地,却嫌这是“集体土地”,没办法过户到自己的名下。购买的兴趣缺缺。

只有梅庭秋买得最积极。

用他的原话,他当时借不到钱,本身积蓄又只有1600块而已。如果能借到钱,他最少买它10亩地。

10亩地,就是6666平方。按照200元购买100平方,他需要支付1万3千3百多块钱。

万元户在当年都是“凤毛鳞角”般的存在,梅庭秋想借到一万几千块钱,无异于“痴人说梦”。

最终能够拿到800平方,已经是天大福气。之后,梅庭秋花了大价钱,在那1亩多的地儿,盖了一层火砖房。

结果十多年后,“久集镇”规划一条主街道,征了许多地儿。

梅庭秋那800平地儿,被征了一半过,400多平。

但他剩下那接近400平的房屋,就变成了沿街的“一线铺面”。

另外,得到了一笔不扉的赔偿款。

第三个好处,则是把他剩下的近400平集体土地,缴纳了各种费用之后,性质变为了国有用地。如果真要买卖的话,这地儿就更值钱了。

不过梅庭秋从未想过要卖地。

得到这近400平,梅庭秋这样安排:他有二子二女嘛。那就大儿子分了110平,二儿子分了130平,两个女儿各分60平。

别说二儿子分到的地,比他哥还多。其实作为梅家的大儿子,有优先选择的权利。之所以“梅家大儿”挑选了那块比弟弟略少的110平土地,主要因为,这块地是“三面光”。

除了前后可以“采光”,侧面还有一条小路通进去的。所以三面都可以采光。

这种地块,除了“采光”方面的优势,还可以在侧面开出入的“房门”。如此一来,就不必像只能前后采光的纵深地块,必须占用更多的空间面积作“通道”,设楼梯间,设“天井”。

梅家大儿选择“三面光”的110平地块,盖起房子,其“实用面积”一点都不少于130平的两面光地块。

梅家大儿其实蛮懂得挑选的。

至于剩下那各60平方,归两个女儿。

在农村,这种事颇为少见。毕竟都是家产留给儿子,不给女儿的。

但梅庭秋比较痛爱两个女儿,各分了60平给她们。但需要她们和女婿,名义向梅庭秋“购买”,各给了他4万块的购地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