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枯三章 小繁荣(1/2)

法律也是要人执行的。而且法律不能违背人,违背社会发展规则,否则必然遭到淘汰。

《机械化生产法》固然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它与社会发展相背,搞不好,法律很可能遭到最终废除。

李存真本人还可能因此而落得一个“坏蛋”、“蠢货”甚至是“暴君”的评语。

社会发展规则很好理解——生育。人总是要生孩子的嘛。

人一多起来机器的需求可能会大大降低甚至废弃。

十七世纪,没有很好的避孕措施。避孕的药品倒是有但是伤体,搞不好就会失去生育能力;而那种避孕的工具根本就不可能有,而无痛人流更是不可能。

如此一来,总不能让饮食男女们在慢慢长夜只谈理想和未来,或者看着星星吟诗作对吧?

所以漫漫长夜,百无聊赖,只能是笫之欢才好熬过去。

如果更有吸引力的不是笫之欢,而是吟诗作对,那么白景还至迷乱王强吗?

什么“我以为你死了”,“你知道我有多伤心吗?”“你知道我有多难过吗?”“难过到想死你知道吗?”“你懂我有多苦吗?”诸如此类的都是借口!

说白了不就是自己按捺不住那颗动的心,压抑不了那颤抖着的悸动体吗?不就是安耐不住动物本和生殖的吗?

子曰:食色也。人只能疏导,不能压制。

如果你做了就大大方方的承认,不要找借口。

这东西,吴王下太清楚了,想了无数遍。

不论何时,生孩子的事是憋不住的!不过是生多生少的区别而已。

作为明李政权的实际领导者,李存真非常清楚。一个王朝的兴衰,固然和领导人的素质休戚相关。但是真实的历史往往真正的影响因素是山川改道,天气变冷,商道的兴起,货币的变迁,人口的变化这些东西。以法律来对抗大势那等于以卵击石。

更何况李存真认为用不了多久,随着气候进一步转暖,年积温升高,美洲作物广泛种植,商业贸易的持续发展,在明李治下,人们的生活应该是变得好起来才对。

虽然说可能因为工业化等一些因素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如同大明万历皇爷时候富足,但是终究比民不聊生、易子相食的崇祯、顺治和康熙初期要强。

老百姓的钱多了,又没有相应的消费方式,生孩子就成了最好的消费方式,而且还未将来扩大再生产打下人口基础,是好事。

其实,李存真根本就不反对夫妻多生孩子。明末大乱,两万万人的国家动几十年,人口损失了一大半。

现在剩下的不论是有户籍的还是没户籍的全加起来肯定不会超过一万万,搞不好也就六千五百五人。所以,生育对国家来说是好事。

只要不陷入乾隆时代的内卷化,李存真认为中国人越多越好!

于是,李存真打算在十年的时间里面扩大海军规模,然后去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马达加斯加抢殖民地,然后把生出来的这些大汉百姓全都迁居到那些地方去,让中华的种子洒遍至少三大洲。

彻底将这些地区全都变成中华之地。就如同当年三保太监说的那样。

也就是以对外移民,减少本土常住人口的方式人为造成对机器的需求,防止内卷化。

等灭了满清之后,再把人口陆续迁移到朝鲜半岛、本列岛和东北去,使这些地区彻底变成汉地。

只要人口足够,更可以和俄国毛子争夺东北亚,进而争夺鄂霍次克海、堪察加半岛乃至白令海峡一代,获得进入北冰洋的通道,为全球变暖开辟新航道做预备。

从永历十四年到十五年三月,明李治下出现了小规模的繁荣,到了四月,这种小规模的繁荣更加明显了,浙江和福建也火了起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