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三娘出逃(2/3)
现在这个杠精突然来精神了,问道:“全都种了棉花,再不就是桑树,要不就是茶树,把地方全给占了。哪还有地方种粮食?这一路走过来,也没看见种粮食啊。就算挣了钱,上哪去买粮食?哦……对了……刚才我好像看到桑田旁边就有种粮食的……不过……不过那都是见缝插针种的,太少了,能打多少粮食?唉?小姐,我就不明白了,明明是粮食比棉花少,怎地棉花反而贵呢?”
“就说让你多看书了。”韩三娘埋怨道,“你一看书就困,放下书就精神。现在啥也不会,唠唠叨叨,都要问我。”
小梅一听韩三娘数落她,不要意思地一边笑一边吐了吐舌头。
“咱们这地方粮食自然是少的。可是天下大着呢,根本就不是你看到的这么一点地方。湖广、江西都能产粮食。不要说江西,只要湖广一个地方丰收了,整个天下都够吃了。这叫‘湖广熟,天下足’。粮食都是从西边运过来的。这下你明白了吧?”
“原来是这样啊。”小梅说道,“可是这运来运去的也太麻烦了。”
“不麻烦,这长江号称黄金水道,通畅得很。何况从湖广、江西往江南运粮,正好顺流而下,麻烦啥?”
“唉?小姐,那是啥啊?”小梅指着田埂上的树问道,“这看起来也不像是桑树啊。”
“那是橘子树,现在这才发芽,到了八月橘子成熟了,金灿灿的可好看了。”
“啊?小姐,你咋知道的啊?你也没出门?”
“都说让你多看书了,我在书上看到的。”
其实,从明朝末年以来,三吴这一鱼米之乡就变成了经济作物的天堂。松江、湖州、嘉兴等地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升斗小民以蚕桑丝绵得利远超种田,所以人人努力种植棉桑。这也导致原本的产粮重地,粮食竟然不能自给,纵然是十分之一也满足不了,所以非要从湖广、江西运来两季粮食否则无法满足江南的需求。
明末时候不仅三吴地区追逐利益,山东地区如兖州、东昌等地照样也是种植棉花多过种植麦粟,这导致在明朝末年人口多达两亿的情况之下粮食不能自足。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难理解的。中国史从明朝中期开始就不再是单独发展史了,中国和整个世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尽管这种结合是无意识地,但那也是结合。
自从西班牙和葡萄牙发现了美洲之后,黄金和白银就被成吨的开采出来。西班牙和葡萄牙发了横财,于是拼命消费。而中国又是一个并不盛产黄金白银的国家,所谓地大物博不过是夸张之词,黄金白银却是很少的,尚不如日本白银丰富。
可是,中国却有西方急需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特别是瓷器和茶叶在明清时候算是高科技产品,其附加值之高难以估计。
这导致西班牙和葡萄牙便用自己手中的黄金和白银向中国购买丝绸、瓷器和茶叶。凭借美洲白银的输入,明朝构建了自己的货币系统。
堂堂中国竟然不掌握自己的货币发行权。有趣的是西班牙自己也不知道他掌握了中国的货币发行权。人们只是懵懵懂懂,因为金融学还没发展起来。所以当菲律宾爆发屠杀华人事件的时候,万历皇爷为了不影响白银输入,还“夸赞”西班牙杀得好。
中国是纺织业大国,染色技术虽然还不如同一个时期的印度,但是棉纺织品的质量却较印度更高,因此棉花种植也成了十分赚钱的行业。而且对于女人们来说衣服永远都是不够穿的,所谓买买买,主要是买衣服。所以棉花就算不出口,仅是内需也能让人赚个盆满钵满。于是,人们纷纷毁掉了自己的稻田,改种了经济作物。以此获取大笔利润。
但是,在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就是哈布斯堡家族任命的波西米亚国王斐迪南大公的三名宠臣,被捷克人从冲窗口扔了出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