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靖康之难 四十九(1/2)

张师雄说道:“天子坐围城中,忧在旦暮,宗庙社稷危如缀旒,不用百倍之赏,激起将士之心,何以退敌?愿相公不要小视。若此策果行,然后第二策可以兼行。”

何栗问道:“何为第二策?”

张师雄回答道:“厚赏既已实行,不可无重罚来督责。如出战不拼命,或见敌先退却,当先杀其妻子儿女,并使其亲见,然后斩其本人示众。如此,则人人追求爵赏而畏惧灭族,即使怯懦者,也将变为勇鸷矣。”

何栗说道:“赏罚有常典,皆不宜过度。”

张师雄说道:“今日乃非常之时,不可以常法治理。此计策相公用不用,对我来说都无所谓,但恐到时候后悔无及耳。”

何栗说道:“待我考虑一下。”

张师雄急道:“事急矣,不可待也。今日,国家宗庙社稷、两宫至尊、后妃嫔御、诸王帝姬,以及满城数百万生灵,皆寄于守城官兵之手。官兵若勇敢作战则俱存,若退却一步则祸变有不可言者。

相公试看诸军兵,他们现在除了关心自身衣装得不到温暖外,他们还关心其他吗?将天下国家宗庙社稷之重,付之于对此漠不关心之人,其利害之轻重,相公应该懂得。若城池安危,对官兵们来说利害不大,要求他们宣力效死,不亦难乎?

师雄每思至此,心寒胆碎。若能以厚赏激其战心,使人人皆有希觊富贵之路,则他们彼此有所顾虑,有所关心,就不用担心其不效力矣。愿相公以两宫至尊坐围城为念,不可与边关将士立定赏格相比。危急时刻,应打破常规。”

何栗点点头道:“甚好,谨拜教,便当即行。”

何栗将张师雄的建议,向宋钦宗做了汇报。宋钦宗认为建议虽好,但无法办到。他说:“国家府库现已空空如也。年初被金人索去若干,救援太原又花费若干,哪还有银绢可赏?可赏者唯有官也。”

宋钦宗想了想,觉得张师雄乃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如果朝廷不做出一点回应,恐怕社会影响不太好。于是,他命何栗马上张榜悬赏,将榜挂在待漏院一侧,让官员们都能看到。待漏院是百官早晨集合准备早朝的一个地方,位于宣德门右边。

张榜主要内容是,招募勇士杀敌,凡捕获金人金牌将领一人者,奖赏武功大夫官职,并赐金带一条。凡捕获金人将领与小兵者,皆按不同赏格进行奖赏,并将具体赏格公示于榜文中。

正当何栗忙着张榜悬赏之时,统制姚友仲忽然上奏道:“兵既不用,金人攻城益急,乞遣使议和为便。”

姚友仲本是主战派,并不是议和派。金人初至城下时,他曾与诸将商议出城作战。他向朝廷建议说,金人远道而来,众必疲惫,趁其尚未布阵,若能选精兵六万,从四门而出,乘势而击,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金人必溃乱,则敌可破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然而,当时宰相唐恪主张议和,不相信出城作战能成功。

此后,日复一日,金人气势愈来愈盛,而勤王援兵久久不至,守城官兵士气开始低落。姚友仲觉得,如此等下去,无异于坐以待毙。当务之急,是如何避免京城被攻陷。他权衡利弊,上奏请和。

然而,何栗对局势的判断与姚友仲不同。他认为,金人已粮草不继,他们急于派人入城和议就是一个明证。他相信,用不了多久金人就会退兵。现在朝廷与金人正处于对峙状态,就看谁意志坚强,就看谁能扛到最后。何栗认为,姚友仲身为一名统制,应集中精力指挥官兵守城抗敌,而不应该对朝廷大政方针指手画脚。

作为一员守城战将,竟主张与金人议和。姚友仲此举的确令宋钦宗很不高兴,也让何栗大为不满。大概就是这次上奏,为他日后遭遇不幸埋下了种子。

润十一月十六日,宋钦宗冒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