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王氏兄弟 上(1/3)
南山堡议事堂内,李梦空、张万里、熊成文、邓宇顺等中高级人员统统在座,聆听原由方维良执笔、后来成吏员也加入的《江南见闻小结》。
《江南见闻小结》是南山堡,或许也是整个炎黄大地上出现的第一份新式论述文。与其说是文章,倒不是说是考察报告,非常讲究证据和数字。
文中针对方腊事变的起因和壮大因由,主要讲了三件事,从三个方面讲述了为何有数十万小民跟着方腊造反。
冗官冗员。
大周表面上经制官员很少,一个县里有品在身的官员,只有县令、县尉、教谕、主簿几个。然而架不住大周的官府部门多、职能重复、恩荫众多,导致科举出身的官员群体相较前朝竟膨胀好几倍。所谓“无为而治”,无非是士绅大户和世代吏员相结合,把持民间秩序罢了。
表面上,大周的赋税很低,但是架不住地方官府收的各种杂税,以及官府大户勾结起来的乱摊派、转移赋税、转移徭役,小民的日子因此过得太苦。另外盐铁专卖,也是小民苦难的重要根由。
基层崩溃。
大周立国初年,曾经通过保甲法对地方有过一段时间的强力控制。但随着士大夫集团将武人关到笼子里,大周的某些地方终于出现了“皇权不下县”的情形。
朝堂的旨意能不能实行,实行到什么地步,主要取决于地方上的士绅大户。这就意味着,任何伤害到士绅利益的政策都无法施行,只对小民有利的政策要打很大折扣。
小民户口日增,田产却越来越少。地方士绅、大户、富商、豪强、官吏形成的地方利益群体对小民的盘剥越来越残酷,小民遇上大灾变,忍不可忍之下什么都能干出来。
民生分裂。
有人说大周工商鼎盛,失地农户完全可以到城市打工。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大周城市承载力有限。
大部分的失地农户,其实还是沦为了苦佃户。君不见,江南和江淮但凡发生大水灾,跑到城市附近的小民尽管卖儿卖女,也会被活活饿死几成。农业生产效率没有巨大突破前,汴京也拿不出太多粮食接济数十万灾民。
从总体上来看,大周的贫富分化已经到了民生分裂的地步。控制一切的士大夫群体和造就繁华盛世的工商群体尽享文明成果,数百万工商从业者正在构建属于自身的市民文化,地里刨食的农户却似被时代遗忘,没有丝毫话语权,属于沉默压抑到极致的大多数。
不时有人提出各种问题和质疑。方维良和成吏员都尽量举例子、列数字、做对比回答,好让南山堡的公中人员有个更清醒的认识。
现在没人再提问了,所有的公中人员都陷入了深度思考。
大周肯定是有大问题,可问题在哪儿?那些士大夫,尤其是汴京的宰执不是聪慧绝顶么,为何放任小民生活如此凄惨?照《江南见闻小结》中的内容来看,大周最大的问题是民生完全割裂了,除少数幸运儿外基本是一潭死水,那表面上的工商盛景怎么解释?
李梦空和张万里遣散大多数人,只留下资历最深、绝对可靠的公人。
只听李梦空似有深意地问道:
“屠龙术,是东主大人主动令两位揣摩的?”
方维良和成吏员点点头,昏暗的大堂中响起一阵吸气声。
东主大人一直不表态,原来确实有那个意思!
从这天起,南山堡的上层人家开始“贴心”地准备各项资源,为东主大人的“大事”做准备。
与此同时,退兵到随州城下的李毅夫正在挣脱抱住自己大腿的一个胖子。
事情还要从李毅夫到达随州城那天说起……
见过岳丈大人、掌握王六王七的总体情况之后,李毅夫便带着衣着各异的乡兵指挥,和禁军、厢军的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