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6章(2/2)

关的,作者名气小还不行,这说明他的文笔平平,就算把书写出来,恐怕销量也不会太好。

经过一番思索,索科夫锁定了一名叫亚历山大·鲍里索维奇·恰科夫斯基的作家。他出生在圣彼得堡的一个医生家庭,1939年从高尔基文学院毕业,卫国战争期间曾任战地记者。1955至1963年任《外国文学》杂志主编,1962年起任《文学报》主编、苏联作家协会负责人,1971年被选为候补委员,1973年当选为劳动英雄。

他还在高尔基文学院读书时,就开始发表作品。1944年发表了长篇三部曲的第一部《这事发生在列宁格勒》,1945年完成了第二部《丽达》、1947年完成了第三部《和平的日子》,反映了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被围时苏联军民抵抗德国法西斯入侵的斗争。

在发表完三部曲之后,他又于1949年发表了长篇《我们这里已是早晨》,并在1950年获得斯大林奖金。接着,他又分别在1956年创作了《生活的年代》、1960年创作了《我们选择的道路》,以及在1962年发表的中篇《远方星辰的光辉》,以及1966年创作的《未婚妻》等。

不过他最有名气的一本叫《围困》,全书共5卷,从1968开始创作到1975完结,前后历时七年,并在1978年获得苏联国家奖金。这本书描写了卫国战争时期,列宁格勒被围时苏联军民的斗争生活,但以写重大战役和苏德双方最高统帅部的活动为主,并涉及当时苏联的重大外交活动。

他的最后一部长篇《胜利》,是在1978到1981年创作的,内容围绕波茨坦会议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召开,反映苏联的外交政策和活动。

在恰科夫斯基的诸多作品里,索科夫最看好的自然是《围困》这部书,全书有一百多万字。如果自己能让此书提前二十年面世,没准也能获得一个文学奖。

想到这里,索科夫冲着谢柯罗说道:「总编同志,我的确还有一本书的构想。」

谢柯罗一听,顿时来了兴趣,连忙问道:「将军同志,快点说来听听,这次你又打算写点什么内容?」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