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约定(2/4)


袁本初犹豫不决,思之再三,也确实没有其他合适人选,遂道:“罢。”

语毕,在短案上铺开布帛,奋笔疾书。复皇甫嵩车骑将军职务,统率许都留守部队。此外,“建议”任命自己的大堂兄袁遗为虎贲中郎将,堂弟袁基为执金吾,长子袁谭为城门校尉。

但凡对大汉军制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平时驻扎在“京城”的武装力量。一就是受大将军节制的北军五校,二就是城门校尉的八屯卫,三就是执金吾的“缇骑”,然后就是负责皇宫守卫和天子安全的虎贲郎。

刘虞去世之后,还没有人做过大将军,所以“北军五校”已不存在。而现在虎贲中郎将、城门校尉、执金吾都换成了袁家自己人,皇甫嵩就算再度出任车骑将军,也不过是个光杆司令,有职无权。

袁谭离他近,自然看在眼里,也明白了父亲的打算。只不过这道奏表不可能交到他的手上,得等到皇帝派出的使臣到达军中,再由天使转呈天子面前。不过,这并不妨碍袁谭趁早回去作准备。

写完奏表,袁绍看向郭嘉,欲言又止。他在考虑是不是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

“奉孝,之前你献‘缓急两策’,并建议宜急不宜缓,如今看来你是对的。孤以一念之仁,错失战机,空耗时日……还有补救的办法么?”

主公都认错了,作为幕僚还有什么好说的?郭奉孝轻叹一声,坦诚道:“主公,现在再去猛攻黎阳城,时间已经不允许了。不过,黎阳就在这儿,它也跑不掉。”

袁绍不解其意。

郭嘉见状解释道:“黎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控扼河道。不拿下它,就时刻威胁着王师的后勤补给。现在只能退而求其次,困住高顺。”

“怎么困?”

郭嘉当下便把自己的主意一说,袁绍听罢一揣摩,拍案大喜道:“奉孝果然是腹藏良谋,王佐之才!”

许攸闻言色变,他认识袁绍这么久,还从来没有听过本初对任何人有如此之高的评价!

当天晚此时间,黎阳城上的守军将士看到了令他们费解的一幕。大量的袁军士兵和民夫倾巢而出,就在护城壕的外围,弓箭射程之外进行土工作业,说简单点就是挖沟。闻报的高中郎上城一看,那场面让他想起了当年追随朱广守范阳时,发动全城百姓垒墙的往事。

因为不明白袁军的真实意图,他也不敢轻举妄动。黎阳城小,没用了多久,一条宽半丈,深数尺的浅壕已经绕了城一圈。然后,士兵和民夫悉数撤离,让人摸不着头脑。

部下们大多倾向于认为这不过是袁军置拒马,挖陷坑之后的一又举措,其目的还是为长期围困作准备,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高顺不这么想,数十天来袁军都没有什么大的动静,突然来这么一手,其中必有深意。只不过他实在猜不透这其中的奥秘,如此浅窄的壕沟,普通一名士兵稍稍助跑就跳过去了,意义何在?

第二天早上,黎阳军民赫然发现,那条仅宽半丈,深数尺的浅壕,**之间便被加宽加深至两丈!

此时,高顺已经猜到了袁军的意图,然,为时已晚。

不到中午,天降暴雨,整整持续了两天**,黎阳西面的清河水位暴涨。袁绍根据郭嘉的建议,趁机动员人马掘沟,引清河水入壕。不到半天时间,黎阳被淹……

九月初一,邺城。

这个月的第一天,左将军朱广就接连收到三个坏消息。

一是刘虞和他的坚定支持者,甘陵相被杀,二是巨鹿太守反水,三是袁本初的大军已经进驻距离邺城不远的平阳。

其实,在收到黎阳被淹的消息后,贾诩就判断袁绍定是收到了袁术起兵的消息,所以打算尽快结束在河北的战事。在困住高顺以后,他必然是要进兵邺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