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兄弟(2/4)

度。强化中书省,发展校事官制度。

、派遣军队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之地。

8、多次击败鲜卑骚扰,巩固北疆边防[5-6]。

9、遣使复通西域,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

编辑本段学成就诗歌代表曹丕诗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据考写于建安十二年曹*北征三郡乌桓期间,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曹丕的一些为后人称道的作品都在担任五官中郎将至魏太子期间所作,他的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动画三国的曹丕学者叶嘉莹在《叶嘉莹汉魏六朝诗》里,列举钟嵘《诗品》、刘勰《心雕龙》和王夫之《姜斋诗话》对曹丕的评价。《诗品》将曹丕排在中品,认为他的诗不及弟弟曹植,原因是曹丕诗“率皆鄙直如偶语”(“偶语”,即两个普通人在讲话),反观曹植则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心雕龙》(才略篇)曹丕“魏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与曹植“思捷而才俊”不同,又谓“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世人都同情曹植的处境,曹丕是兄弟争位的胜方,人们也因此忽略他章的美妙。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直言:“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可谓为曹丕学成就“平反”的宣言。叶嘉莹,曹丕是一位“理性诗人”,有节制有反省,“以感与韵胜”。

理论曹丕的《典论论》是中国最早的学理论与批评着作,写于曹丕为魏太子时,中要点有:1评价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的风和得失,“建安七子”的法来源于此;2提出“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3肯定学的历史价值,“盖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鲁迅在《魏晋风度及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他(曹丕)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教训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是‘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影响曹丕是邺下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学的精神架构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后世学产生了深远影响。1曹丕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2《典论论》开创了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学批评之祖。3其《燕歌行》则是中国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此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历史评价陈寿:“帝天资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三国智原画-曹丕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曹植:“祥惟圣贤,歧嶷幼龄。研几六典,学不过庭;潜心无妄,抗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莹。”[9]卞兰:“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览照幽微,才不世出,禀聪睿之绝性,体明达之殊风,慈孝发于自然,仁恕洽於无外。是以武夫怀恩,士归德。窃见所作典论,及诸赋颂,逸句烂然,沈思泉涌,华藻云浮,听之忘味,奉读无倦。”[10]刘勰:“魏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11]垣荣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