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一代枭雄(7/12)

夺地势,被黄忠斩杀,曹军大败。之后,曹*亲率大军来夺汉中,但是刘备坚壁不出,曹军与刘备军相距数月,无利,遂放弃汉中。[]襄樊会战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曹*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擒于禁,斩庞德,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被水淹,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曹*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且他早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接信后,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经过恶战,关羽大败而走。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往益州,路上被孙权军擒杀,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到许昌,曹*以诸侯之礼安葬。襄樊战役结束。[4]壮士暮年曹*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称臣,并劝曹*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耶!”曹*手下群臣乘机向曹*劝进。曹*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苟天命在孤,孤为周王矣。”

安阳曹*高陵(5张)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他临死前留下《遗令》。根据曹*的遗嘱,他于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于邺城西郊的高陵(今河南安阳境内)。[5]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为政举措政治曹*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曹*事件图(1张)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着《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曹*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但相对的,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来,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曹*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曹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